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饮食 > 双侧乳腺癌康复一例双侧乳腺癌术后右上
双侧乳腺癌康复一例双侧乳腺癌术后右上
一例双侧乳腺癌术后右上肢淋巴水肿的病例分析
病情简介及专科检查
1、病情介绍
患者濮××,女,46岁,身高cm,体重53kg。患者年因双医院行双侧乳腺癌根治术,术中病理诊断为双侧浸润性导管癌,术后行40次放疗,6次化疗。患者主诉术后2年逐渐出现右上肢肿胀,从远端至近端,近1年余加重明显,伴有轻度疼痛。
既往史:年行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年因车祸致左侧肩部骨折、肠破裂,行手术治疗;年因甲状腺结节行甲状腺切除术。
家族史:家族无肿瘤史
患者于.8.15初次至我院就诊,生物电阻抗BIS数值:49.5。臂围如下(见表1,单位:cm):
表1患者初次(.08.15)臂围情况
2、专科检查
右上肢整体较左上肢肿胀明显,尤其是前臂和上臂,右侧上肢皮肤质硬,无红肿、皮肤破损、皮温升高。手部、前臂及上臂Pitting征(+),Stemmer征(+)。右上肢前臂和上臂皮肤张力增加,韧性增加。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关节活动度正常,双侧上肢感觉正常、对称。
治疗详情及效果
1、治疗方案
徒手淋巴引流手法+绷带加压包扎QD(每日加压包扎20小时以上)
2、治疗效果
治疗期间臂围差变化情况(见表2):
表2患者治疗期间臂围差汇总
表3患者治疗期间臂围差汇总
表4患者治疗期间BIS数值汇总
图5患者入院时五个标准姿势图
图6患者出院时五个标准姿势图
由上述表2、表3的臂围差表格及表4的BIS汇总表可见,患者健患两侧臂围差经过治疗后明显缩小,特别是在尺骨茎突上10cm、30cm和40cm三处,治疗前后差值缩小均在1.5cm以上,最大缩小3.3cm。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BIS数值亦呈下降趋势,由治疗前的49.5下降至19.3。该患者经过淋巴回流手法+绷带加压包扎治疗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总结
3.1病例特点:
该患者为双侧乳腺癌患者,予外院行双侧乳腺癌手术根治术,术中共清扫淋巴结33枚,其中左侧清扫16枚,见1枚转移;右侧清扫17枚,见2枚转移。患者亦因车祸致左侧肩部骨折行骨折固定术。
3.2水肿的原因分析:
该患者行双侧乳腺癌根治术,术中两侧腋窝淋巴结均予以清扫,淋巴管路的破坏导致淋巴液滞留在上肢组织内形成水肿。患者术后共行40次放疗,6次化疗,有研究证明,放射性治疗可加重局部淋巴管的损害,从而增加淋巴水肿发生的风险。该患者于年因车祸致左侧肩部骨折后行骨折固定术,左侧上肢损伤导致患者在一定时间内会过多的依赖右上肢进行日常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右上肢的负荷,加大了患者右上肢水肿加重的风险。这于患者主诉中的“近一年余右上肢水肿加重明显”相符。该患者平素喜好旅游、舞蹈,旅途劳累、乘坐飞机压力变化等也是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此外,缺乏淋巴水肿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不知如何保护患肢及如何预防水肿的发生和加重,对患者而言亦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合作/转载请与后台联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