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病因 > 赌博下大注都是上天的眷恋
赌博下大注都是上天的眷恋
赌徒为何越赌越大?摘要:赌博时,他们体内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变化起了关键作用,这种化学物质叫做内啡肽,它可以使人获得超乎寻常的快感,正是这种快感迫使赌徒一次又一次地拿起赌具。科学家进而解释道:“伴随着心跳的加快,内啡肽的含量骤升,欣快感也达到高潮,一旦加快的心跳恢复正常,则升高的内啡肽也降至原有水平,欣快感也随之消失。换言之,赌徒的内啡肽效应维持是非常短暂的,如果要找回这种感觉,只有重返赌桌了。”通过研究实验启指出:赌徒之嗜赌成癖,不是想赢钱。而是生理上的原因。
作者:顾建文教授、医院副院长、博士导师、中华医学会理事,全军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委;擅长脑、脊髓肿瘤微创手术,完成各类手术台。完成大量重大事件急救任务。
---------------------------------------------------
一、现象:
许多赌徒债台高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还债妻啼哭,剜却心头肉”的情景屡见不鲜。因赌而盗、而抢、而离婚、而猝死、而杀妻宰子的时有所闻。更有爆娱乐圈广泛赌博,贵州深山野领数百人赌博,公安抓赌四散奔逃,下至16岁未成年人,上至72岁老赌棍,男女老少触目惊心。特别是许多农民工在外辛苦一年,一个春节回家,输的是家徒四壁,只得来年背井离乡走上打工之路。
二、原因:
为什么要赌?赌徒答:“不赌手痒、心难受。”为什么会手痒心难受?有没有生理上的原因?这个问题一向是科学家、医学家所关心的。我国也有人在这方面作过努力。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90年代初。格里菲斯博士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15名赌徒和15名“偶有劣迹”的人同玩老虎机,然后分别测试各种反应。结果发现,两组人都因赌博时的刺激而致心跳加快,但在赌博后,赌徒的心跳很快就恢复正常,而“偶有劣迹”者却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原来,赌博时,他们体内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变化起了关键作用,这种化学物质叫做内啡肽,它可以使人获得超乎寻常的快感,正是这种快感迫使赌徒一次又一次地拿起赌具。科学家进而解释道:“伴随着心跳的加快,内啡肽的含量骤升,欣快感也达到高潮,一旦加快的心跳恢复正常,则升高的内啡肽也降至原有水平,欣快感也随之消失。换言之,赌徒的内啡肽效应维持是非常短暂的,如果要找回这种感觉,只有重返赌桌了。”通过研究实验启指出:赌徒之嗜赌成癖,不是想赢钱。而是生理上的原因。在赌博时,大脑皮层处于异常兴奋、高度紧张的状态,因而刺激了心跳的加快搏动,有些赌者在极度时的心跳频率可达次/分以上。在医院急诊室里发现:由赌场上送来的患者或猝死者,毛病往往出在心或脑血管上心跳加快时。体内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叫“内啡肽a”,这种物质能使赌徒获得一种异常兴奋的快感。由于经常参加赌博的人比偶尔参加赌博的心跳恢复正常要快得多。所以赌场上的老手在赌博结束后很快丧失这种快感,因而又想重进赌场,寻求新的快感。格氏还观察到:参加赌博的人都会自言自语,话多,且显得无理性。在快将赢牌时,这时赌徒体内“内啡肽a”分泌达到高峰,而此时也正是思维能力的最低时间。经常这样,极有害于健康。
美国科学家发现,在嗜赌者的大脑中,那些控制兴奋或激情的化学物质都偏低,而在他们参加赌博时,脑组织中的去甲肾上腺系统却能够分泌出那些化学物质,使其心理得到平衡。嗜赌者在没有赌博活动时,往往会感到烦躁,精神萎靡,而每当赌博所引起的兴奋使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后,便感到舒适了。所以,有不少赌徒向研究者说,他们之所以赌博上瘾,并不纯粹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寻求刺激。
美国医学家指出,精神冲动失控的人都缺少5-羟色胺,而在嗜赌者身上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他们相信,嗜赌是一种可以用药物治疗的病症。若能找到一种抑制体内内啡肽分泌的药物,则可打破赌博与快感之间的恶性循环,逐渐地消除赌瘾。目前,专家瞩目于一种阻滞剂,期望它能使赌徒“浪子回头”。
这是嗜赌成瘾的生理原因,罪魁祸首是“内啡肤a”。
格氏认为:赌历愈长,赌时“内啡肽a”分泌愈多,赌后心跳恢复正常愈快,因而赌瘾愈大,偶尔赌赌者则反之。
自从70年代Hughes分离出内源性阿片肽以来,人们就推测外源性阿片药的应用,导致对内啡肽反馈性抑制,内啡肽水平下降是阿片药依赖和耐受的机制之一。内啡肽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例如调节应激、疼痛、体温、饮水、摄食和奖赏,认为内啡肽是一种天然的快乐之源。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和神经激素的内啡肽,有3个主要类型和多种不同的受体及亚型,不同的内啡肽和不同的受体作用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如B-EP和LEK作用于L和D受体产生奖赏作用,导致欣快、满足感觉。从而产生药物依赖。而DynA作用于J受体产生相反的作用一嫌恶作用,从而导致动物产生逃避行为。自从发现大鼠脑内奖赏系统——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以来,多种试验表明奖赏系统在把情绪转化成意向行为和活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种转化正是产生药物依赖所必需的,这些多巴胺系统细胞起源于腹侧被盖区,投射到前脑嗅球、杏仁核、隔区、前皮质,尤其是大部分纤维投射到Acc。Acc被认为和选择注意、继发易化、奖赏、记忆等行为过程有关。在这个部位存在着神经递质之间复杂的作用,最主要的是DynA与B-EP、LEK对行为的拮抗性调节。直接将DynA(J受体激动剂)注入到Acc中,可引起动物嫌恶反应和地点回避行为;将B-EP、吗啡等注入Acc中则引起犒赏与趋近行为,提示Acc中不同种类内啡肽的不同作用。
此情还常见于老烟鬼及老酒鬼身上。
马克·吐温说:“戒烟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我已经戒了次了。”马克·吐温的话处处显出与众不同的幽默,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了烟瘾真的是很难戒掉的,这绝对不能简单地用思想意识和自身毅力来衡量、来解释,因为这里可能有基因的左右,或许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先看吸烟
当你点燃一根烟并美美地吸上一口的时候,你这一下子就把多种化学成分吸进了自己的体内,这些化学物质是以气体或颗粒的形式进入人体肺部的。科学研究表明,烟草中含有几十种有害成分,其中尼古丁和生物碱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使人对烟草产生依赖性的主要物质。尼古丁等物质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并在7~10秒钟的时间内随血液进入大脑,这一速度是静脉注射毒品的两倍。于是,你每吸一口烟,就像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毒品注射”,连着吸上几口以后,血液中的尼古丁水平就会升高,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吸烟者吸烟后不久,便会对尼古丁的效应产生耐受性,就和吸用海洛因或可卡因一样很快产生依赖性。尼古丁一旦到达大脑,就像插进锁孔的钥匙一样钻进大脑神经细胞表面的尼古丁受容器,开始刺激脑细胞,并迅速生成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等有兴奋作用的化学物质,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当第一支烟吸完后,血液循环给大脑输送了大量血液,脑细胞获得了充分的氧气与养料,因而头脑清醒了,兴奋度提高了,使人产生了“吸烟能提神”的错觉。
此外,尼古丁还可以通过触发脑中本已存在的某些鸦片类物质——内啡肽的释放,而产生镇静效应。正因如此,吸烟确实能够导致两种精神状态:警觉与松弛。由于尼古丁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可使吸烟者的脸色变得苍白,四肢的血液循环减弱,引起双臂和双腿寒冷。
由于尼古丁不能在体内贮存,大约半个小时过后,吸入的尼古丁便消耗殆尽,上述有效影响逐渐消失,人的精力随之一点点减弱。这时,吸烟者不得不点上第二支烟,以保持血液中尼古丁含量的相对稳定。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尼古丁促使脑细胞生成了更多的尼古丁受容器,迫使大脑只有在尼古丁的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一旦停止吸入尼古丁,脑子便不好使了。
香烟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将吸烟者诱进了它的圈套。科学家指出,吸烟者每天大约要吸~口烟,以使体内的尼古丁不断得到补充,而且这一过程是自我调节的,它控制着吸烟者的情绪和行为,这就是吸烟者容易成瘾的原因。
烟瘾犹如毒瘾,一旦开始吸烟,也许就再也不能停止。统计表明,第一次戒烟成功的人仍有75%会故态复萌。这一比例与酒精及海洛因成瘾者戒断后的复发率相似。
一项新的研究认为,总怀着不友善的敌对情绪或者富有侵略性的人,可能在基因倾向上就是“天生喜欢吸烟”的。研究人员对志愿者进行了普通精神个性测试,他们将志愿者分为两组,一组具有高度愤怒、侵略和焦虑倾向的特征,而另一组则相反。在两组志愿者中,都包含着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研究小组让他们贴上尼古丁贴片,并进行脑部图像扫描。扫描结果显示,那些低敌对倾向者的脑细胞没有新陈代谢变化,但高敌对倾向者的反应却很明显。
研究人员指出,具有敌对倾向吸烟者需要更大剂量的尼古丁刺激,才能产生与非吸烟者相同的反应,这表明他们已经对尼古丁产生了适应性。基于脑部尼古丁的明显反应,无论你是否接触过香烟,如果你具有敌对、侵略性个性倾向,则很可能容易吸烟上瘾。
再看酗酒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酗酒成瘾者的种种异常情绪和精神反应,是由大脑化学物质分泌失调所引起的,这些不规则的失调又与特定基因相关联。
大脑化学物质指的是神经传递质多巴胺、血清素、单胺氧化酶,以及氨基丁酸等。大脑化学物质失调就是指上述物质分泌过多或不足,而酗酒成瘾是导致失调的重要原因。此外,科学家又发现,此类大脑化学物质失调有许多还是遗传所致。
不久前,科学家们首次识别了一个与酗酒成瘾有关的特定基因,它就是多巴胺感受器基因。他们还发现酗酒者中间有77%的人都带有这个特定基因。有人认为,这个特定基因可能通过增减脑细胞中的感受器位点而起作用。如果它改变感受器位点,就会由一定的饮酒量影响到多巴胺的分泌量,从而引起嗜酒,而渴求大量饮酒的直接后果就是酒精中毒。
“酗酒是疾病”的观点,在国际社会上已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