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病因 > 年第3期华西Proficienc
年第3期华西Proficienc
HXC30
PatientCase
病例信息
患者,男,16岁,8+年前确诊ALL-L1,具体诊疗资料不详,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10+天前,出现胸痛及背部疼痛,咳嗽、咳白色粘痰,发热,体温最高38.9℃,医院急诊科就诊,血常规示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10^9/L,白细胞计数13×10^9/L,CRP93.2mg/L。输注美洛西林舒巴坦钠2天后,症状有所好转,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予以强的松40mg5天。并入院进一步诊疗。
BloodCellCounterResult
血液分析仪结果
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结果如下:血红蛋白53g/L,血小板49×10^9/L,白细胞2.88×10^9/L;幼稚粒细胞1.4%;中性分叶粒细胞18.5%;淋巴细胞55.2%;单核细胞26%;嗜酸粒细胞0.2%;嗜碱粒细胞0.1%;触发我室血常规复检规则,进行血涂片复检,具体信息见“WBCClassification/白细胞分类结果”。
病人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血红蛋白和PLT下降,白细胞分类比例异常。结合病史,患者入院后行CART方案化疗,化疗后病人血常规较入院前变化较大,三系均明显降低。化疗期间送检血常规,散点图提示WDF通道散点分布异常,淋巴细胞区域和单核细胞区域分界欠清晰,有相互交叉。异常淋巴区域大量散点,仪器将这类细胞一部分归类为淋巴细胞,一部分归类为单核细胞,故仪器分类结果欠准确。如图30-1所示。WNR通道未见有核红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极少。如图30-2所示。
图30-1血液分析仪WDF通道结果及示意图
图30-2血液分析仪WNR通道结果及示意图
WBCClassification
白细胞分类结果
表30-1DI60镜检分类结果
血片镜检,查见52.7%原始细胞。根据细胞形态特点并结合病史,考虑样本中原始细胞归类为原始淋巴(图30-3),细胞体积偏小,呈圆形或者卵圆形,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不清晰,一个或多个,胞浆量少,嗜碱性,无颗粒,偶见空泡。也有部分原始细胞体积较大,性质待定,可能为髓系来源。(图30-3,第二排第三个,红圈内)。根据ICSH推荐的外周血最新分类原则,外周血中原始细胞包含原始粒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和异常早幼粒细胞。故本病例中均统称为原始细胞即可,勿需探究其起源。
查见20.5%的成熟淋巴细胞(图30-4)。细胞体积小,偶有核凹陷,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染色深,部分胞浆内含紫红色颗粒。注意与本病例中的原始细胞相鉴别(注意核染色质的细致程度)。
实训中有参与者将原始淋巴细胞分类为异常淋巴细胞,笔者认为可接受。当未完全了解其病史的情况下,经过放化疗之后的原始淋巴细胞可表现为染色质稍显粗糙,与异常淋巴细胞很难从形态上完全区分开来;但归类为成熟淋巴细胞则欠妥(图30-5)。笔者经验:如果同一标本中同时存在典型的原始细胞和不典型的原始细胞,建议均归为原始细胞,这是因为细胞可能处于不同的细胞分化周期,在形态上表现会略有差异。
图30-3原始细胞
图30-4成熟淋巴细
图30-5原始细胞被参与者识别为异常淋巴细胞/成熟淋巴细胞
OtherDiagnosis
其他检查结果
1.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取材渣少,制片、染色良好。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0.22:1。淋巴细胞显著增高占94.5%,其中原始淋巴占91%,胞体大小不一、形态不规整,核染色质较粗糙、呈颗粒状,核仁不清晰,胞浆量少,染淡蓝色,可见较多空泡。涂片上篮细胞多见。粒系受抑占1%,仅见中性中幼粒和嗜碱性粒细胞。红系受抑仅占4.5%,查见中、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略不一,中央淡染区未见明显扩大。全片查见巨核细胞约16个,散在血小板少见。
图30-6骨髓检查结果图
2.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检查:FCM分析,可见原始细胞群(P1,红色)、成熟淋巴细胞群(P2,绿色)和粒系细胞。原始细胞约占有核细胞93.1%,表达HLA-DR、CD19、CD38(部分阳性)、CD10(部分阳性)、CD22、CD13(弱阳性),少部分表达cCD79a、CD33、CD34,不表达CD20、cIgM,不表达CD,不表达cCD3、CD5和cMPO。符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B型。
图30-7流式分析图
3.融合基因提示TEL/AML阳性。
4.IKZF1plus基因CNV检测:EBF1基因外显子1、10、14、16杂合缺失、CDKN2A基因外显子2、4缺失、CDKN2B基因外显子2杂合缺失和BTG1基因外显子2杂合缺失。
5.FISH检测报告:JAK2(位于9P24)位点信号缺失,比率约为94%,其他检测位点信号未见异常。
Summary
总结
综合以上结果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B型TEL/AL阳性Ph复发难治性(Ph-likeALL,JAK2信号缺失,IKZF1plus杂合缺失)CD19阳性CD22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B系或T系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ALL儿童期(0~9岁)为发病高峰,可占儿童白血病的70%以上。ALL在成人中占成人白血病的20%左右。血象白细胞的改变是本病的特点。白细胞总数可高于×10^9/L,亦可低于1×10^9/L。约30%在5×10^9/L以下。未成熟淋巴细胞在分类中的比例可因诊断早晚和分型而不同。多数超过20%,亦有高达90%以上者。少数病人在早期不存在未成熟淋巴细胞,此类白血病分类中以淋巴细胞为主。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但严重者,其MCV可能增高,可能由于骨髓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网织红细胞正常或低下。贫血程度轻重不一,发病急者,贫血程度较轻。血小板大多减少,约25%在正常范围。骨髓检查是确立诊断和评定疗效的重要依据之一。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少数可表现增生低下。分类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多超过50%以上,甚至高达90%以上。有的骨髓几乎全部被白血病细胞所占据,红系和巨核细胞不易见到。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检查是诊断急淋最重要和核心的方法。
HXC31
PatientCase
病例信息
患者,女,42岁,门诊病人,贫血待诊。
BloodCellCounterResult
血液分析仪结果
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结果如下: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10^9/L,白细胞10.26×10^9/L;幼稚粒细胞28.1%;中性分叶粒细胞65.4%;淋巴细胞13.1%;单核细胞14.7%;嗜酸粒细胞0.8%;嗜碱粒细胞6%;触发我室血常规复检规则,进行血涂片复检,具体信息见“WBCClassification/白细胞分类结果”。
病人血常规结果显示,血红蛋白降低,WBC和PLT基本正常,白细胞分类比例异常。散点图提示WDF通道散点分布异常,淋巴细胞区域和单核细胞区域分界欠清晰,有相互交叉。单核细胞上方出现少量散点,提示可能为反应性淋巴细胞或者原始细胞。中性粒细胞斜上方出现大量散点(蓝色),提示核左移明显。仪器报警信息提示:①单核细胞增多,②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③IG颗粒出现,④原始或异常淋巴细胞出现,⑤核左移,⑥反应性淋巴细胞(图31-1)。WNR通道有核红细胞出现,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伴嗜碱性粒细胞与WBC分界不清,提示嗜碱性粒细胞仪器计数结果不可靠。(图31-2)。
图31-1血液分析仪WDF通道结果及示意图
图31-2血液分析仪WNR通道结果及示意图
WBCClassification
白细胞分类结果
表31-1DI60镜检分类结果
血片镜检,粒细胞各时期细胞均出现在外周血片中,查见原始细胞占4.8%,并查见有核红细胞3个。
嗜酸性粒细胞(图31-3):染色质呈粗颗粒聚集状,含嗜酸性(橘红色)较粗大颗粒,颗粒大小均一。本次病例中该细胞有轻度脱颗粒现象(图31-3AB),较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图31-3CD)颗粒少,且分布不均。
图31-3嗜酸性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图31-4):图31-4A:倾向于中性中幼粒细胞;图31-4B:早幼粒细胞
图31-4早幼粒细胞
原始细胞(图31-5):染色质细致,核仁明显为1个或多个,偶有少量颗粒。
图31-5原始细胞
争议细胞(图31-6):根据实训反馈信息,笔者将形态不足够典型,存在辨认模糊或困难的细胞罗列如下,争议主要有两类,一是单核细胞与中性晚幼粒细胞,二是中幼粒细胞与晚幼粒细胞。
本次病例的典型中幼粒细胞浆内有大量的紫红色中性颗粒,染色质粗糙,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不可见,辨识难度不大。但还有少量细胞内颗粒较少,胞浆呈轻度灰蓝色,有毛玻璃样感觉,内有少量或极少量似中性紫红色颗粒形似单核细胞,但其染色质聚集明显,染色质聚集程度接近典型的中性中幼粒细胞。笔者倾向于归类为中性中幼粒。单核细胞,体积偏大,染色质比常见的单核细胞稍显细致,胞浆淡灰蓝色,内含粉尘样颗粒,模糊不清,无空泡。晚幼粒细胞,胞核凹陷,呈肾形,胞浆内含大量紫红色中性颗粒,注意与中幼粒相鉴别。
图31-6争议细胞
RBCGrading
红细胞分级结果
DI-60高级红细胞镜检报告,红细胞大小不等18.5%,小红细胞17.2%,椭圆红细胞6%以及泪滴红细胞17.3%(图31-7)。
A:高亮模式显示小红细胞
B:高亮模式显示泪滴形红细胞
C:个细胞模式显示椭圆红细胞
D:个体细胞模式显示泪滴形红细胞
图31-7镜检红细胞图
OtherDiagnosis
其他检查结果
1.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取材无渣,制片、染色好。有核细胞分布偏少,共分类个有核细胞:粒系占72%,各阶段细胞均见,以杆状和分叶细胞为主。红系占8%,早幼红细胞及以下阶段细胞可查见,以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泪滴样红细胞。成熟淋巴细胞占20%。全片可见小巨核及微小巨核细胞,散在血小板可见。
图31-8骨髓涂片细胞图
2.骨髓活检:灰褐色条索状组织1条,长1.1cm,直径0.2cm。
组织病理学:骨小梁增生、硬化,在纤维组织中见一些有核细胞灶性或散在浸润。粒红比约4:1,以粒细胞为主(MPO+);巨核细胞4-6个/HPF;可见小巨核及裸巨核。另见少数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散在及小灶性分布。
特殊染色(FOOT染色):网状纤维增加(MF-3)。
病理诊断:送检之骨髓造血细胞增生低下伴骨硬化及纤维化。
图31-9骨髓活检结果图
Summary
总结
综合以上结果诊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myelofibrosis,PM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引起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及髓外造血是PMF的病理基础。PMF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在确诊前往往有一段很长时间的无症状期,有的长达数年,甚至10余年,此期可占整个病程的2/3左右,惟一的临床表现是脾大,有人推算肿大的脾脏每1cm(肋下)约代表1年的病程,诊断时约20%的患者无任何症状。1/2~1/3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有轻度或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早期少数患者有轻度红细胞数增高,髓纤病变严重时,患者可出现严重的顽固贫血,血片中成熟红细胞常呈现大小不一及畸形,有时见到泪滴状、椭圆形、靶形或多嗜性红细胞,外周血片出现泪滴状红细胞、幼红细胞、幼粒细胞及巨大的血小板是本病外周血实验室特征之一。计数白细胞的同时可见到有核细胞,在脾脏已切除的病例中,有核红细胞更显著增多,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至3%~5%。白细胞总数高低不一,诊断时多在4~10×10^9/L,约有半数病例白细胞可增高到10~20×10^9/L,虽有个别的白细胞总数高达×10^9/L,但一般极少超过60~70×10^9/L,15%~25%的患者在诊断时白细胞总数正常,少数白细胞总数减少,约70%病例外周血发现中幼及晚幼粒细胞,甚至1%~5%的原粒细胞,部分患者的血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增高,少数病例的白细胞出现Pelger-Huět核异常。血小板计数高低不一,早期病例血小板数可增高,个别高达0×10^9/L,但随病情发展而减少,血小板大而畸形,偶见到巨核细胞碎片,患者血小板的功能可能有缺陷。
年第4期外周血细胞形态网络实训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