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病因 > 超声典型病例蔓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
超声典型病例蔓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
⊙作者/杨军
⊙单位/医院
正文共:字6图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病例1
患者男,19岁,因发现右大腿内侧包块半年并逐渐增大就诊。查体:右侧大腿内侧中段见一大小约8×4×2cm包块,无红肿,无皮肤破溃,质软,皮温不高,边界尚清晰,轻触痛。
超声检查于右大腿内侧中段皮下见一范围约65×20mm网格样无回声区(图1),最宽处内经约8mm,探头加压管腔可变形,其内可探及静脉频谱(图2和图3)。超声考虑皮下血管瘤。
术中见皮下不规则囊性包块,大小约5×4×3cm,包膜完整,其内可见少量淡黄色液体。术后病理示蔓状血管瘤。
图1右大腿皮下见网格样无回声区
图2无回声区内可见血流信号
图3无回声区内探及静脉为主频谱
病例2
患者女,46岁,2月前发现右手环指有一米粒大小包块,无疼痛,无明显增大。1月前在外院行激光治疗,1周后包块复发,并逐渐增大。
查体:右手环指远节掌侧见一局限性隆起,内可触及大小约0.3×0.2cm质软包块,色红,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推之可移动,轻压痛,未及血管杂音。
超声检查于患处皮下发现一范围约20×7mm低回声团块(图4),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探头加压可变形。CDFI示团块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部分呈动脉频谱,峰速约10cm/s,RI0.69(图5)。超声考虑皮下血管瘤。
术中见包块底蒂部位于皮下,局部少许毛细血管样组织相连。术后病理示右环指毛细血管瘤。
图4右手环指远节掌侧皮下低回声团,其内部及周边均可见血流信号
图5右手环指远节掌侧皮下低回声团其中一支动脉流速
病例讨论
血管瘤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位于浅表组织,以头颈部多见,其次为四肢、躯干皮下软组织。血管瘤大多单发,大小差别大,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是由曲张、蜿蜒、盘曲如肠襻状的异常血管群组成,可见管腔显著扩大,并迂回弯曲。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约占血管瘤总数的1.5%,好发于头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
超声上可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分隔状、网格状无回声区,其内可见五彩镶嵌丰富血流信号。
病例1中,探头轻放于蔓状血管瘤上时无明显血流信号,稍加压后方可探及以静脉为主血流信号,这可能与病程时间较长、血管扩张显著导致动-静脉相通后血流速度减低有关。
毛细血管瘤是由增生活跃的毛细血管和脂肪组织构成,又名草莓状血管瘤或单纯性血管瘤。
超声上可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内的实质性肿块,边界较清,形态不一,内部回声偏低或不均匀,未侵及肌层,肿块内可见弥漫性红蓝相间血流信号,可探及低速动脉和静脉频谱。病例2中因肿瘤发生于手指表浅位置,体积较小,探查时需动作轻柔,细心观察。
血管瘤需与脂肪瘤、淋巴管瘤和神经鞘瘤等相鉴别。
脂肪瘤可发生任何有脂肪组织的部位。位于皮下的脂肪瘤超声上常为椭圆形或扁盘形,大小不等,长轴与皮肤表面平行,加压易变形,内部回声表现多样性,一般高于邻近脂肪组织回声,并含有与皮肤平行的短条纹状高回声。
淋巴管瘤主要分为囊状淋巴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超声多表现为椭圆形、扁平形或不整形囊性,内有薄的间隔,呈互不交通多囊腔。肿瘤质地柔软,加压易变形,肿瘤内无血流信号。海绵状淋巴管瘤超声表现大小不等多发性呈葡萄状囊腔,无血流信号显示。
神经鞘瘤多见头颈部及纵隔,声像图上肿瘤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有包膜,内部多呈不均匀低回声,肿瘤发生坏死、出血时可见小的无回声。肿瘤发生部位与神经走行有关,沿神经干生长。肿瘤后部回声不减弱、邻近骨胳及骨膜无异常,肿瘤内多无血流信号显示。
参考文献
[1]李春梅.腹股沟蔓状血管瘤超声表现1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9(4):.
[2]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3]李桥福,张贵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瘤的价值.中国实用医药,,25(8):.
学术主编/刘德泉
投稿邮箱/xihuansushi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