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病因 > 肺腺癌的转移之路从种子到土壤的艰
肺腺癌的转移之路从种子到土壤的艰
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吗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肺腺癌是一种常见的肺癌类型,占肺癌总数的40%~50%。它的特点是生长在肺叶周围,病灶较小,但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如脑、骨、肝、肾上腺等部位。肺腺癌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肿瘤细胞(“种子”)和靶器官(“土壤”)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本文将从“种子—土壤”之经典学说和“数量与质量”之科普学说两个角度,介绍肺腺癌的转移之路。
“种子—土壤”之经典学说认为,特定的肿瘤转移细胞倾向于转移到合适的土壤中,即特定的靶器官中。只有土壤适合种子生长,才会成功发生转移。如果种子成功在土壤中生根发芽,即成为转移灶。那么,合适的土壤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这块“土壤”需要内皮细胞、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协助和复杂的信号传导网络调控,而且土壤环境也有着特殊的条件,如缺氧环境、医学治疗影响等。“种子”与“土壤”间的作用也是相互的:转移细胞非常聪明,他们自带某些生长因子及相关细胞,以帮助其更好地转移、生长;到达远处器官后,他们还能改造、重建微环境,以便促进转移灶的茁壮生长;甚至在没有进入靶器官之前,他们还能释放外泌体囊泡,携带相应的遗传信息到达靶器官,先行改造微环境,为转移成功创造良好的“土壤”。
“数量与质量”之科普学说认为,肺腺癌的转移如果想形成规模,必需具备的条件是“种子”的“数量与质量”。数量是指肿瘤转移细胞体量的多少,也就是进入血液脉管系统(脉管即淋巴管)、相应靶器官的细胞数量。数量越多,种植成功的细胞数量也就越多。质量是指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进入血液脉管系统、相应靶器官的细胞生存能力的强弱。能力越强,存活下去的概率越高,种植成功的希望就越大。例如小细胞肺癌的转移能力极高,质量好,很容易在病灶很小的时候实现成功转移。
肺腺癌的发展分为浸润前阶段、微小浸润腺癌(MIA)和浸润性腺癌(IA),一般呈惰性发展、渐进式生长。浸润前阶段被列为良性阶段,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和原位癌(AIS)。既往理论认为,该肿瘤细胞无法进入血液脉管系统及远处靶器官内。但近年来有报道称,在原位癌患者体内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CTC)。有分析认为,可能与肿瘤细胞变形运动突破细胞间的链接有关。微小浸润腺癌(MIA)被列为早期肺腺癌,这个阶段属于超早期,仅仅累及到周围5毫米范围内的基质,并无血管淋巴管的侵犯。目前认为,原位癌、微小浸润腺癌的癌转移细胞虽然能够进入血液脉管系统内,但由于数量很少,无论质量多高都无法与大量癌转移细胞入血的浸润性腺癌相提并论。因此形成转移灶的概率极低。
浸润性腺癌(IA)则属于高风险阶段。该阶段下肿瘤细胞侵犯周围基质超过5毫米范围,并且可能侵及血管、淋巴管,则有机会成群结队、大批量进入到血液脉管系统及靶器官内。此时,“种子”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在与人体物理、化学、免疫系统等因素对抗中,“种子”与“土壤”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实现了成功转移。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肺腺癌呢?首先要提高早诊率,在肿瘤尚未发生或刚刚发生转移时进行手术切除或其他治疗方式干预。其次要进行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在个体化治疗方面做出合理选择。最后要密切随访和监测,在复发或进展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肺腺癌是一种具有较高恶性程度和易于发生远处转移特点的肿瘤类型。了解其转移之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对抗这种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