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病因 > 多层螺旋CT对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对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丁治民,陈基明,陈远军(皖南医院)

来源:皖南医学院学报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淋巴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12例肠淋巴瘤患者全部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病变位于小肠8例,结肠4例。MSCT见肠壁增厚12例,表现为局部明显软组织肿块4例;肠壁的环形浸润性增厚3例;肠系膜区肿块2例,呈/夹心面包征0或/三明治征0;2例同时发现肠壁的浸润增厚和肠系膜区肿块。病灶轻-中度强化,肠管仍保持一定的柔软度。12例病例中肠腔狭窄11例,动脉瘤样扩张01例。4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MSCT扫描在肠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特征,显着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及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助于外科手术。

肠淋巴瘤发生于肠黏膜下淋巴组织。与肠癌相比,本病少见,但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预后较肠癌好,病灶累及小肠和结肠,与其他消化道肿瘤、肠结核、Crohn病等鉴别困难,较易误诊,病理分型以B细胞型为主。为分析总结肠淋巴瘤(intest-inallymphoma,IL)的影像学特点,探讨64层螺旋CT对诊断肠淋巴瘤的价值,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现将本院收治的12例该病患者的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年11月~年12月经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确诊、有完整CT资料的肠淋巴瘤12例。年龄56~86岁。男8例,女4例,男B女为2B1。小肠淋巴瘤8例(67%),结肠淋巴瘤4例(33%),小肠淋巴瘤组中男6例,女2例;结肠淋巴瘤组中男女各2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消化道出血、发热、消瘦、不完全性肠梗阻等。

1.2MSCT检查方法12例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CTTM64层螺旋CT。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禁食10h,前3d少渣饮食,前1日晚上泡番泻叶15g饮用以清洁肠道;检查前30min饮用生理盐水~ml以扩张肠管。CT扫描范围从上腹部至盆腔,层厚和层距均为5.0mm,螺距为1.0。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mg/m,l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速率为3.5ml/s。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启动扫描时间分别为20s及60s,其中4例病例双期扫描图像以1.25mm重建,在飞利浦ExtendedBrillianceWorkspace工作站以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方法行2D重建,所有CT检查结果均经2名影像专科医师独立诊断。

2、结果

12例肠淋巴瘤患者中,病变位于回盲部3例,末端回肠1例,空肠2例,小肠系膜根部2例,升结肠2例,横结肠2例。MSCT表现:12例均有肠壁不规则增厚,除1例表现为受累的肠管局部肠腔扩张呈/动脉瘤样0征象外(图1a),余11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肠腔狭窄。11例肠腔狭窄的病例中,病灶的位置、形态等表现各异。其中4例表现为肠壁增厚,局部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内均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图1b、c),其中1例脾脏受侵,表现为脾脏明显增大,脾内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后轻中度强化,1例合并肿块上方肠管梗阻扩张;3例表现为肠壁的环形增厚(图1d),对称或稍不对称,呈浸润性改变,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局部尚保持肠道的外形,受浸润的肠段长短不一,部分增厚肠壁内见小的低密度坏死区;肠系膜区肿块2例,表现为肠壁外沿肠系膜分布的卵圆形肿块影或结节状相互融合病灶,肠系膜脂肪密度消失,增强扫描见肠系膜肿块呈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中间包埋着显着强化的肠系膜血管和无强化的肠系膜脂肪,即所谓/夹心面包征0或/三明治征0(图1e);2例同时发现肠壁的浸润增厚和肠系膜区肿块(图1f)。MSCT平扫均可发现病变,结合增强扫描及MPR重建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而后处理技术MPR能更直观地观察病变的部位、范围及软组织肿块的大小形态等,有助于显示病变段的肠管结构,可较全面地显示受累肠管及继发征象。

12例均未见明显腹腔积液。4例同时显示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轻度强化。12例肠淋巴瘤,病理证实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术前CT诊断为淋巴瘤8例、肠恶性肿瘤4例。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对肠淋巴瘤的检出率为%(12/12),与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6.7%(8/12)。

3、讨论

肠淋巴瘤是较为罕见的消化道肿瘤。肠淋巴瘤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组织学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1]。本组12例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Kohno等[2]报道,肠淋巴瘤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中老年男性多见,好发于回盲部和末端回肠,肿瘤多为肿块型。本研究结果与文献[2]报道基本相符。12例病例中,肿瘤位于回盲部和末端回肠多见,这可能与末端回肠和回盲部的淋巴组织较为丰富有关。Koch等[3]建议将回盲部作为一个独立的发病部位看待,肠淋巴瘤在回盲部呈发病率高、发病年龄低(中位发病年龄48.7岁)及男性患者比例高等特点[4]。但本组病例发病年龄以老年为主(中位发病年龄70岁),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本组病例数偏少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肠淋巴瘤的MSCT表现主要有肠壁增厚、肠管扩张、肠腔狭窄、肠梗阻、腹腔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脏器受侵征象。肠壁增厚多表现为偏心性增厚,亦可为对称性增厚。肠壁增厚可引起肠腔狭窄,本组12例均见肠腔不同程度的狭窄,狭窄可引起梗阻,但本组病例只有1例有梗阻,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4例有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肿大的淋巴结轻度强化。Korman[5]指出,/动脉瘤样扩张征0是小肠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主要原因为肿瘤浸润,削弱了肠壁固有肌层,侵犯或破坏肌层神经丛,引起肠管张力减弱及顺应性降低,导致管腔明显扩张。本组有1例显示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

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轴位图像,尤其是动、静脉期增强图像,不但能显示肿瘤本身,而且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是影像科医生诊断肠淋巴瘤最为准确的依据[6]。肠淋巴瘤MSCT动态增强扫描轴位图像的典型表现:肿块绕肠壁呈环状或块状生长,动脉期增强图像可清晰地显示肿瘤呈轻中度欠均质强化,病变边缘清楚;静脉期增强图像可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以及是否伴有远处浸润。

MPR图像能达到各向同性,冠状、矢状MPR图像能更直观地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尤其适于观察升、降结肠的病变,可较全面地显示病变段的肠管结构及肠外器官的侵犯,亦能提供更详细的淋巴结增大等方面的影像学资料。各种重建图像须结合原始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不能单一依靠重建图像[7]。

临床上主要应注意与肠癌鉴别。本组12例肠淋巴瘤中误诊为腺癌4例,回顾性分析其CT图像,虽可见病变有切迹及分叶改变,但病变形态柔软,活动度良好,累及肠段较长,肠管呈偏心性狭窄,无梗阻现象,病变肠壁轻度强化,仍符合淋巴瘤表现。而肠癌管壁形态僵硬,管腔易呈向心性狭窄,边缘多不规则,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肠腔周围脂肪层常消失,且常见黏膜面有不规则的溃疡。

肠淋巴瘤还需与肠间质瘤、Crohn病、肠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等进行鉴别。肠间质瘤常表现为向腔外生长的肿块,亦可有中心坏死、溃疡形成或者钙化,强化较淋巴瘤明显[8]。肠Crohn病与浸润型肠淋巴瘤相似,但节段性分布是Crohn病的特征;肠管狭窄或病变肠段轮廓不对称[9]。肠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与表现为肿块型的肠淋巴瘤相似,特别是肠系膜受累伴腔外肿块型的肠淋巴瘤容易误诊,但CT增强扫描肠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常表现为明显不均质强化,其内常见不规则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

综上所述,MSCT能直接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密度、内部结构和边界,且可同时显示肠腔内、黏膜下和肠外病变,有利于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10]。同时肠道B细胞淋巴瘤在增强扫描图像上有较特异的表现,即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本组12例病例表现与之相符。因此,MSCT常规扫描结合后处理图像在肠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是肠淋巴瘤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略)









































白癜风的药物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xfc.com/lbgyby/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