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常识 > 原创小儿普遍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原创小儿普遍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小儿普遍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多由于一些全身感染性或血液病、肿瘤性疾病等导致。不同年龄阶段小儿引起普遍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多不相同。如新生儿期若出现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多提示可能患有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疾病;婴幼儿期全身淋巴结肿大常见于病毒性感染、结核病或其他细菌的反复感染等;在年长儿,全身普遍性的淋巴结肿大除提示可能为结核外,尚需考虑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疾病的可能。
下面将就引起小儿普遍性淋巴结肿大的临床常见疾病作一简要介绍:
1.急性感染性疾病:见于各种全身性感染疾病,部分患儿局部淋巴结肿大可能较为突出。病毒性感染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麻疹、艾滋病等;细菌感染见于伤寒、败血症、布氏杆菌病、血行弥散型肺结核、麻风等;螺旋体感染见于梅毒、鼠咬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原虫与寄生虫感染见于黑热病、丝虫病、弓形体病等;真菌感染可见于念珠菌、曲菌、因球菌感染等。此外,立克次体、支原体等病原体的感染也可导致小儿全身淋巴结肿大。
**临床相关疾病介绍**
1.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肿大淋巴结常见于颈部,多为急性、无痛性肿大,不粘连,两侧不对称,有时也可出现其他部位的浅表淋巴结以及腹腔,胸腔淋巴结的肿大。患儿常伴有发热、咽喉炎、肝脾肿大等表现,外周血化验示白血病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甚至可达10%以上。由于异型淋巴细胞主要为CD8+的T淋巴细胞,故其升高可导致正常比值为2:1的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下降或倒置。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必须注意异型淋巴细胞还可出现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肝炎、风疹等疾病中,但其百分比一般不超过10%。此病有多种并发症,但发生率不高,如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溶血性贫血、脑炎、脊髓病变以及腮腺炎、睾丸炎等。患儿如需除外急性白血病时,需要进行骨髓穿刺。
1.2风疹:患儿常有耳后和枕部淋巴结肿大,多于皮疹出现前即已发生,故有助于早期诊断,全身其他淋巴结也可增大,呈分散性,多无压痛或有轻度压痛,无化脓倾向,于皮疹出全后淋巴结不再增大,疹退后迅速消退。
1.3幼儿急疹:患儿可出现颈周围淋巴结肿大,以枕骨下和颈后为著,碗豆大小,无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多于热退后数周才逐渐消退。
2.结缔组织、变态反应性、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病、幼年型类风湿病、湿疹、血清病、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一些药物也可导致患儿出现淋巴结的肿大。
**临床相关疾病介绍**
2.1.血清病:一种典型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多在一次注射较大剂量异种血清或球蛋白后1~3周内发生;少数患者,尤其是过去有过同样血清接种史者,可在接种后1~3天内发生。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种血清各抗原成分或某些药物可产生相应抗体,继而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造成局部充血与水肿,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溶酶体内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组织的炎症与损伤。临床上引起血清病的血清制剂主要有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各种蛇毒抗毒素以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TG)等;引起血清病的药物主要为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水杨酸盐、保太松、苯妥英钠,以及右旋糖酐等巨分子药物。本病症状的发生和程度与接种途径(静脉注射的发病机会多)和注射血清剂量等因素有关。常见的症状为荨麻疹样风团,紫癜样皮疹或麻疹样皮疹等注射部位的皮疹,可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极少病人可有喉头水肿。
2.2.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也称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为一种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好发于年长儿,主要症状为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和发热。部分患儿可有肝脾轻度肿大、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部分有贫血。淋巴结活检是主要的诊断依据。
2.3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为川崎病,为一种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冠状动脉容易受累。常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病程第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诊断标准为: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2)多形性红斑;(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5)颈部淋巴结肿大;注: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的诊断标准为:(l)小于5岁儿童冠状动脉主干直径3mm,5岁及5岁以上儿童4mm;或(2)冠状动脉局部内径较邻近处明显扩大(≥1.5倍);或(3)冠状动脉内径Z值≥2.0。扩张的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或内膜增厚,可产生狭窄甚至闭塞。如果冠状动脉扩张内径≤4mm;或年长儿(≥5岁)冠状动脉扩张内径小于正常1,5倍时称为小型冠状动脉瘤也称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内径4mm且≤8mm;或年长儿(≥5岁)冠状动脉扩张内径为大于正常1.5-正常4倍,称为中型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内径8mm;或年长儿(≥5岁)冠状动脉扩张内径大于正常4倍称为巨大冠状动脉瘤。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是导致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3.药物反应:如苯妥英钠、巴比妥类、安定、阿司匹林、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非激素类抗炎药、硫氧嘧啶、碘化物等药物长期应用后可能发生普遍性淋巴结肿大,停药后肿大的淋巴结可逐渐消退。
4.血液病和肿瘤性疾患: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雅克什贫血、恶性淋巴瘤、恶性网状细胞病(简称恶网)、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一雪氏综合征、韩一薛一柯氏综合征等)、神经母细胞瘤等。
5.脂类代谢病:如高雪氏病、尼曼一匹克氏病(类脂组织细胞增多症)、a脂蛋白缺乏综合征(Tangier氏综合征)等。
6.其他:结节病(类肉瘤病)患儿全身浅表淋巴结普遍增大,而以腮腺及颈淋巴结肿大比较突出,可达核桃大小、质硬、与皮肤不粘连、无压痛、可活动。淋巴结活检有确诊意义。血管性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患儿多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弛张热,畏寒,夜间出汗,体重减轻、多关节疼痛,全身性搔痒、皮疹,贫血等症状,偶可见神经血管性水肿及溶血性贫血。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