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护理 > 极佳毫米波毫米波医疗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极佳毫米波毫米波医疗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毫米波谐振疗法
毫米波谐振疗法在国外称为微波谐振疗法(mincrowaveresonancetherapy,MRT)。在利用毫米波治疗进对不同疾病不同生物活性点(BAP)上选择其特定的谐振频率(本征频率)和最小治疗功率密度,并进行生物活性点辐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反复调整生物活性点,本征频率和最小治疗功率密度,直至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就称为毫米波谐振疗法(简称MMRT)或微波谐振疗法(简称MRT)。这一疗法是乌克兰学者S.P.Sit,ko所发明,并在本国及美国,欧盟等国申请了专利,获得了发明权。
这就是近代科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相结合,且有创新的一项新疗法。是毫米波生物谐振效应最典型的表现及实际应用。
一,生物活性点上的谐振效应
在利用毫米波辐射生物活性店治疗时,在45~65GHZ某一固定频率上,患者有明显的感觉反应,如温热感,冷,针刺感,局部或扩散的疼痛,或病区有异常反应等。而在另一些频率上不有感觉,在一些确定频率上反应更强烈。对健康人在频率27!78GHZ,功率密度低于10mW/cm2的电磁波辐射时则没有任何反应,这说明:患者和健康人在用毫米波刺激生物活性点时敏感程度很不相同,有感觉反应说明机体表现为兴奋增强,相反,抑制增强。把反应最强烈的频率命名为特征频率,或称本征频率。这表明机体特定部位与此频率产生了谐振。
二,治疗程序
(1)根据传统医学经络学理论针对病情确定一组相关的生物活性点。然后采用频率在45~65GHZ的频率可变治疗仪,利用已选定的任一生物活性点,在用毫米波电磁辐射下逐步改变频率和功率密度电平(在μW/cm2至1μW/cm2),找出特征频率和最小功率密度。
(2)利用已确定的特征频率和最小功率密度对每个生物活性点进行治疗。持续时间一般是10~20min,具体取决于患者机体操作部位反应变得微弱或稳定时,换另一生物活性点治疗。
(3)利用测量生物活性点导电率等手段确定第二组生活活性点,利用其中一个,再次确定特征频率和最小功率密度。用同样方法对第二组所有生物活性点进行治疗。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4)每个疗程为10~12天,每天都进行,第一个疗程和第二个疗程间隔一般是1个月。
三,临床验证
苏联各国在~年,对82种疾病,选择家医疗机构,对25万多人采用微波谐振疗法进行临床实验,经过治疗的患者分布比例及其有效率如表5-4-1所示。
世界上许多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以色列,波兰,保加利亚等国的医生采用微波谐振疗法达到的治疗有效率均在90%以上。
下面列举一些实例以说明具体的治疗方法步骤及疗效。
[例1]患者A,49岁,患有严重静脉曲张,自诉非常疼痛,水肿,并从溃疡处排出大量的脓液。在检查中发现溃疡面8cm*10cm和3cm*5cm,边缘不规则,底部被坏死的物质和纤维蛋白覆盖。
选择生物活性点:E36,G14,T4,V60和TR5。根据触摸时疼痛情况选择第一组生物活性点(BAP):E36,T4和TR5。在E36上确定的特征频率为59.37GHZ,最小功率密度为0.1μW/cm2,并用毫米波交替辐射这些生物活性点,每个点持续20~25min.
在经过5次治疗后,溃疡部位的温热感反应中止,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剧烈疼痛减轻,水肿消失,溃疡部位皮肤充血消失。
进一步利用皮肤导电率测量,找到第二组生物活性点:E36,T4,和V60。按照上述方法在V60上探测其特征频率和最小功率密度。随后,对每个BAP进行交替照射,并观察感觉反应强度和溃疡面的状况。
在第二阶段5次治疗后,坏死的组织已清除,底部长出内芽,上皮边缘愈合,溃疡面积减少了3/4,水肿和疼痛消失。
患者出院后两周,第二次接受治疗,按第一组处方进行6个疗程治疗。在治疗一个月后,显示出溃疡结痂。6个月后溃疡愈合。
[例2]患者K,37岁,医院诊断为:扩散型颅软骨炎,具有二级疼痛及综合征。以前用各种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都没有效果。
选择有关生物活性点为:V60,E36,V44,T3,G14,RP1,RP6,R2。在这些点上,利用触摸检查和最大疼痛点确定第一处方为:V60,RP6,R2和T3。利用扫频信号源作用在RP6上,逐步改变频率找出特征频率为61.4GHZ,用可变衰减器找出最小功率密度为0.1μW/cm2。正向感觉反应产生了,表现在大腿后面肌肉在缓缓运动并且腰部感到温热。对已选的4个BAP交替治疗,每个点治疗15~20min。
然后,在上述BAP范围内用触摸检查确定第二处方为:V44,RP9,J2。在RP9上确定特征频率为60.12GHZ,最小功率密度为0.1μW/cm2同样对第二处方的各BAP进行第二阶段的治疗。
[例3]患者N,42岁,诊断为左卵巢囊肿,其大小为8.1cm*9.1cm。
进行微波谐振治疗,确定的最小功率密度为μW/cm2,右旋极化波。选择的生物活性点为S1,S2,T3,PC-。在这4个点上开始治疗:在S1上2min,S2上2min,T3上3min,PC-上30s。经过第一个疗程共10次治疗后,囊肿缩小为7.4cm*4.5cm。
以同样处方在每个BAP上作用时间同上,进行了第二个疗程,之后用超声波检查及妇科物理方法检查结果证实左卵巢囊肿完全消失。
[例4]患者S,67岁,患急性大脑循环障碍后遗症(大脑中动脉局部缺血伴有右侧偏瘫,骨关节障碍,部分失语)。仅在别人帮助下才能翻身,情绪不稳,焦躁。伴有部分肌肉萎缩。患者言语交流困难,回答不清楚,记忆力下降。
利用扫频振荡源进行治疗,输出功率为10-10W,利用右旋极化波。辐射的生物活性点及时间为:S1——1min,V62——1min,RP8——2min,TRP——1min,G14——1min,TR15——2min,T14——2min,T21——30s。经过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治疗后,患者活动能力增强,情绪可自控。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右下肢有效动作范围扩大,痉挛减少。
第三个疗程后,患者可在床上自行翻身。第六个疗程后,患者能独立在病房走动,言语功能改善,说话已流利易懂。一个月之后,进行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患者能够独立上街了。
四,超低强度辐射治疗作用的验证
从毫米波谐振疗法中可以看出,作用在生物活性点上的功率密度大多都在10-10W/cm2
或更小。这样超低辐射强度和常规辐射强度10-3W/cm2相比较在治疗作用和效果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吗,乌克兰学者Bundyuk.L.S.等进行过有关免疫功能方面的比较和验证。简要介绍如下。
1.材料和方法
用治疗胃息肉来研究微波谐振疗法治疗作用的潜在可有性。患者共例,其中男性84人,女性78人,年龄28~76岁。对例患者采用MRT疗法。分为两组:第一组,62例,用内窥镜将息肉切除之后,再用MRT治疗;第二组,24例,只用MRT法治疗,不用其他任何方法;第三组,20例,仅用外科手术即用内窥镜切除息肉。
在例中,对86例采用常规辐射强度10-3W/cm2,频率采用工业用可调谐信号发生器(53.37~78.33GHZ)。对另外56例,用同样的信号发生器,但功率密度为10-14W/cm2。
选择生物活性点:CV12,ST21,CV6,CV10,CV9,SP4,XP9,B18,B。治疗是借助感觉反应逐个选择谐振频率进行的。为将毫米波辐射能施加到BAP区域,采用截面为1.8*3.6mm的聚四氟乙烯软波导,其长度为15cm,该波导终端放置在离皮肤4~6mm处。每次治疗20min,每次辐射电阴最低的那些生物活性点2~4个。共治疗8~12次,每天一次,也可隔日一次。在此过程中,用内窥镜检查损伤表面上皮恢复过程。
治疗效果由患者的临床症状评价,胃镜检查及血液细胞及生化检测指标进行分析。为此,把外周血涂片浸入60%丙酮水溶液内30s以固定标本。检测淋巴细胞中的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SDH),乳酸脱氢酶(LDH)及酸性磷酸酶。利用淋巴细胞的原生质中酸性磷酸酶的分布特征,把它们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以及非特异细胞(即没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特征)。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含量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5次及10次进行测定。利用10位健康未做治疗的供血者血液涂片作为对照。总共对份标本作了研究。数据处理按研究者准则进行。
2.结果和讨论
对第一组患者情况进行分析,在外科手术后头两天里,用毫米波谐振疗法有效地抑制了切除区的疼痛。此外,还有效地促进胃黏膜损伤面上皮的恢复,恢复时间取决于损伤面的大小。经过14天,被切除伤口完全愈合的占第一组患者的90.4%。9.6%的患者伤口愈合近一个月。经过毫米波疗法治疗,第一组息肉切除后胃黏膜的功能状态显著改善,黏液分泌功能恢复,炎症消失。第二组患者单纯用毫米波谐振疗法治疗后对胃动力和胃黏膜功能状态的影响与第一组相似。第三组(只做外科手术治疗),伤口的愈合明显延迟(10~40天之后)。
经过毫米波谐振治疗后血液细胞生物化学指标的检查结果如表5-4-2所示。
表中数据说明患胃息肉的患者血液淋巴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是失常的,淋巴细胞明显地向糖酵解作用方向变化。认为淋巴细胞绝大多数类型是需新陈代谢细胞及它们所需能量是由上述变化的生物氧化作用提供,这就导致淋巴细胞功能状态的失衡,不仅是淋巴细胞的保护功能出现失衡而且淋巴细胞相对含量也降低了,这就导致T淋巴细胞系统缺陷以及增加了息肉恶化的可能性。
根据研究,健康人的含量是:SDH活性为10.9±0.4,LDH活性为4.0±0.1,T淋巴细胞含量为69.9±3.2。与表5-4-3比较,10次治疗后的患者与健康人的这些指标已接近。
在用毫米波谐振疗法治疗时,电磁辐射的最小强度和最大强度令人特别河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