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饮食 > 文献推荐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小儿

文献推荐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小儿



硬化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代实用医学》

年3月第32卷第3期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小儿淋巴管瘤的疗效分析

陈新新,周健,蒋通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小儿淋巴管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探讨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小儿淋巴管瘤的临床疗效。

结果:48例总有效率为91.7%,其中完全缓解32例(67.7%);明显缓解6例(12.5%);部分缓解6例(12.5%);无效4例(8.3%)。注射后有8例(16.7%)患儿出现发热,体温均低于38.5℃,经物理降温后自行退热;4例(8.3%)局部出现不同程度肿痛,注射后1~3d肿痛自行缓解。

结论: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注射治疗小儿大囊型淋巴管瘤疗效确切,且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

儿童;淋巴管瘤;聚桂醇;超声引导;硬化治疗

文献编号:

doi:10./j.issn.-..03.

淋巴管瘤(LA)是淋巴系统发育障碍所致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脉管病变,发病率仅次于血管瘤位居第二[1]。大部分淋巴管瘤生长缓慢,不会自行消退,硬化治疗和外科手术是小儿淋巴管瘤的主要治疗方式[2]。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由于创伤大、术中容易引起重要血管或神经损伤、瘤体切除不完全,术后可能导致组织缺损影响美观,且复发率高等原因不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及精准医学的理念影响,硬化治疗为淋巴管瘤患儿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替代治疗方法,是目前治疗小儿淋巴管瘤的主流方式[3]。如何针对不同类型淋巴管瘤进行硬化介入治疗和硬化剂如何选择已成为近期临床研究的热点。笔者对48例进行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注射治疗淋巴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医院(医院)年6月至年6月收治的48例小儿淋巴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个月至9岁,平均年龄24.2个月;病变位于颈部18例,腋窝17例,四肢7例,前胸壁6例;肿物大小2cm×3.5cm~10cm×12cm,平均大小4.9cm×5.8cm。病变类型:大囊型淋巴管瘤30例、微囊型淋巴管瘤14例、混合型淋巴管瘤4例。其中6例大囊型淋巴管瘤因囊内出血,发现瘤体迅速增大伴疼痛不适而就诊。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1.1纳入标准患儿年龄<14周岁;患儿及家属自愿参加;影像学诊断明确;影像学诊断不明,病理结果明确诊断;患儿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均正常,且无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明确后予以瘤体注射治疗的患儿;长期在本院门诊随访。

1.1.2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儿,对硬化剂类药物过敏的患儿。

1.2治疗方法

1.2.1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B超或MRI扫描明确包块位置、性质及毗邻关系;注射前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对检查结果正常者给予聚桂醇治疗。

1.2.2泡沫硬化剂的制备抽取1%聚桂醇注射液(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ml加8ml空气经三通管制成10ml乳白色微细泡沫剂。

1.2.3注射方法术野常规消毒,超声确认淋巴管瘤位置及大小,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器准确刺进入囊腔内,尽可能抽出囊液;再次在超声监视下将配置好的泡沫硬化剂缓慢注入囊腔内,直至囊腔内完全填充满泡沫硬化剂。对于混合型淋巴管瘤患儿则由深至浅行多个囊腔内穿刺抽液并分别注入聚桂醇。微囊型淋巴管瘤为瘤体内多点多部位及多平面注入硬化剂,使药液在小囊间均匀分布注入硬化剂,使药物能均匀弥散至瘤体,注射完成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每次注射用药剂量应根据瘤体数目及囊腔大小、病变类型、部位、范围、前期疗效、患儿体质量等具体情况进行适量调整,严格控制每次总的最大使用剂量,聚桂醇原液总量≤8ml(20mg)。

1.3随访观察

患儿自接受第1次聚桂醇注射治疗后即开始随访,随访结束时间至年9月。对48例患儿每次注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超声检查,当瘤体体积缩小>90%后不再注射治疗,进入观察期;每3个月复查彩超1次,囊腔消失停止随访。如发现瘤体部分缓解,则仍需继续注射治疗,如注射满两次仍无效者,则终止药物注射硬化治疗,改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标准主要为通过体格检查及B超检查,观察瘤体大小变化、判断临床症状有无缓解,是否出现迟发瘤体内出血及感染;观察局部皮肤破溃、坏死、注射部位肿痛不适等治疗并发症情况。

1.4疗效评价标准

(1)完全缓解:临床查体瘤体完全消失,B超检查病灶处未探及液性暗区,随访6个月无复发。(2)明显缓解:瘤体体积明显缩小,B超检查提示患侧组织较对侧增厚,病灶处无液性暗区被探及。(3)部分缓解:瘤体体积部分缩小,B超显示病灶处仍可探及少许散在分布的液性暗区。(4)无效:病灶无明显缩小,瘤体体积甚至继续增大,临床症状无减轻或加重。

2

结果

本组患儿注射1~5次,平均(2.4±0.62)次/例;注射后门诊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总有效率为91.7%,其中完全缓解32例(67.7%);明显缓解6例(12.5%);部分缓解6例(12.5%);无效4例(8.3%)。其中大囊型淋巴管瘤效果最佳,完全缓解率为93.3%(28/30),明显缓解率为6.7%(2/30);微囊型完全缓解率为28.6%(4/14),明显缓解率为28.6%(4/14),部分缓解率为21.4%(3/14),无效率为21.4%(3/14);混合型部分缓解率为75.0%(3/4)例,无效率为25.0%(1/4)例。并发症:注射后有8例(16.7%)患儿出现发热,体温均低于38.5℃,经物理降温后自行退热;4例(8.3%)局部出现不同程度肿痛,注射后1~3d局部肿痛自行缓解。无穿刺部位感染;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无皮肤坏死等并发症。

3

讨论

淋巴管瘤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脉管畸形,好发于头颈部、腋窝等与淋巴管形成密切相关的部位[4]。根据囊腔的大小,国际脉管异常研究协会将淋巴管畸形分为囊性淋巴管畸形(大囊型、微囊型和混合型);广泛性淋巴管畸形;Gorham-Stout综合征;原发性淋巴水肿等[5]。淋巴管瘤不会自然消退,少数重要部位的淋巴管瘤可引起严重功能障碍。硬化剂治疗淋巴管瘤因其疗效肯定、过敏反应低、无刺激性以及给药剂量小等优点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xfc.com/lbgyys/1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