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症状 > 非霍奇金淋巴瘤4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非霍奇金淋巴瘤4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淋巴瘤在临床中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占全部NHL的30%-40%,是目前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
在临床症状、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都具有高度异质性。近十年来,新诊断的DLBCL在患者中位年龄已经逐渐下降。
一、DLBCL诊断
根据年淋巴瘤诊疗规范,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对患者进行综合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
DLBCL根据原发部位和病变程度,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DLBCL可以原发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而淋巴结外可以原发于任何组织器官,病变比例可达40%-60%。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2.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血常规检查、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病毒学检测(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相关感染性筛查。3.影像学检查淋巴瘤疾病分期以及疗效评价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测方法是CT检查。对于DLBCL这类疾病进程较快的侵袭性淋巴瘤亚型,近年来PET-CT检测在其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日益显著,但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因此,根据中期PET-CT结果更改治疗方案仍需慎重。4.病理学检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初次诊断时,应首选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如果无法获得切除或切取的病变组织样本,可通过空芯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CD20+、CD3-是DLBCL的典型免疫表型,其余免疫组化指标用于DLBCL亚型的分类(如CD5、CD10、BCL2、BCL6、Ki67、IRF4/MUM1、MYC等)。DLBCL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这提示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分层诊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分子分型是病理诊断走向精准化的重要手段,这对于指导淋巴瘤的治疗、完善预后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且精准的分子分型还可促进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因此这代表了未来淋巴瘤病理诊断的新方向。因此,DLBCL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流式细胞术等。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二、DLBCL分期与预后1.临床分期年CSCO指南中推荐DLBCL疾病分期参照年Lugano分期标准。局限期Ⅰ期仅侵及单一淋巴结区域(Ⅰ),或侵及单一结外器官不伴有淋巴结受累(ⅠE)Ⅱ期侵及≥2个淋巴结区域,但均在膈肌同侧(Ⅱ),可同时伴有同侧淋巴结引流区域的局限性结外器官受累(ⅡE)Ⅱ期大包块Ⅱ期伴有大包块者进展期Ⅲ期侵及膈肌上下淋巴结区域,或侵及膈上淋巴结+脾受累(ⅢS)Ⅳ期侵及淋巴结引流区域之外的结外器官(Ⅳ)2.预后指标国际预后指数(IPI)是目前国际公认的DLBCL的临床预后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分期、结外累积部位数目、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行为状态评分、血清LDH水平这五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但因为IPI评分系统未曾考虑到病例亚型、细胞起源、遗传学改变以及具体的结外受累部位,因此IPI评分在利妥昔单抗时代,无法鉴别出中高危的患者。近年来,IHC和分子学技术发现了许多DLBCL具有预后显著性的生物标志物和基因特征(如PD-L1及P53等新型免疫检查点,均提示与DLBCL预后相关)。因此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引入是今后IPI评分改良的趋势。三、DLBCL治疗目前初治DLBCL的治疗以R-CHOP为标准治疗方案,但是因为DLBCL的高度异质性,初治患者的治愈率仅为50%-60%,一线治疗中5年的OS从60%-70%不等,仍有高达50%的患者在治疗后变得难治或复发。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DLBCL的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根据GOYA研究以及FLYER研究发现,初治DLBCL患者根据其危险级分层,适当的减少化疗周期,可以减少毒副作用,且临床疗效不受影响。而复发难治性患者目前仍无标准治疗方案,临床中仍需以免疫化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作为基础,并对患者易复发因素进行提前干预管理,避免患者进展成为早期复发的难治性DLBCL。免疫疗法如CAR-T细胞输注治疗以及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仍需对患者进行分层。如何管理好治疗方案的毒性,同时提高患者的疗效反应是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