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症状 > 医生忠告儿科就诊秘笈

医生忠告儿科就诊秘笈



  近些年来,随着生育高峰的到来、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带孩子看病越来越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肯用心,带孩子到儿科门诊看病还是有些诀窍的。

  1、时间

  儿科门诊最忙的是上午,一周中最忙的又是周一上午。因此奉劝家长们带孩子看病,只要孩子病情允许,尽量避开上午,尤其是避开周一上午,这样就能明显节省等待时间。来复诊或取药的患者可以选择下午就诊,相对于上午而言,下午的门诊量不多,这时医生的叮嘱也会更仔细一些。

  好多家长认为,凡是抽血化验,只能上午空腹才能检查,其实除了肝功能和某些特殊的化验检查,其他抽血检查下午也能做,也不受进餐影响。儿科门诊最常用的抽血检查是血常规,是随时都能做的。

  2、挂号

  家长们普遍认为,只要是孩子看病,就应该挂儿科的号,其实不然,医院医院,分科极其细致,有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小儿眼科、小儿骨科……对于普通的发热、腹泻等疾病,可以先挂小儿内科号。如果涉及到专科的疾病,如孩子有耳痛、皮疹等症状或体征,家长往往搞不清该挂哪个科的号,最好先到儿科分诊台咨询后再挂相应科室的号。如果挂号一次到位,就大大减少了候诊时间。

  3、携带物品

  毫无疑问,带宝宝就诊时应带上就诊卡和病历本,如果近期有就诊经历,应携带上一次就诊时化验、检查的结果。如果孩子已经用过某些药或者家里储备有药,医院。儿科医生的用药一般都是少而精,只要是家里有的药又对症的话,就不会重复开了。

  4、候诊

  带孩子候诊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心烦意乱或者百无聊赖,恨不得马上就轮到自己的孩子看病,可真等到自己的宝贝来看病了,才发现有很多准备工作没做好,浪费了宝贵的候诊时间。候诊的时候可以做好如下几件事。

  (1)测体温发热的孩子应该先给孩子试个体温表,记录下孩子当前的体温。

  (2)称体重孩子的体重一定要提前称一下,儿科好多用药是根据孩子的体重来计算的(一般儿科护士站都会有体温计和体重秤)。

  (3)了解过敏史孩子以前的用药情况要了解清楚,特别是有无药敏史,这一点对于不经常和孩子呆在一起的家长来说尤为重要。不要等到了诊室就医时,才匆匆拿起电话联系另一位家长,这样很浪费大家的时间。

  5、就诊

  (1)有问有答,直截了当:就诊时间很宝贵,在给孩子看病的时候对于医生提的问题最好是给予直接鲜明的回复,如医生问“孩子咳嗽几天了?”答“5天。”

  (2)不在陪孩子就诊的时候接打儿科诊室常常充斥着孩子的哭闹声和大人的说话声,本来就很嘈杂,你一接打电话,就会影响儿科医生的听诊,这也让医生觉得心情烦躁,所以作为一位文明的家长,一定要杜绝这一不良习惯。

  (3)尽量不重复多次去找儿科医生询问:家长们在带孩子看病时,尽量把想问的问题和儿科医生一次沟通好,切忌反复多次回去找医生询问,一则会打扰医生接诊别的孩子;二则患者那么多,医生记性再好,也不是个个都能“对号入座”的。

医生忠告

如何给宝宝戒夜奶?

“池医生,我的孩子都1岁半了,夜奶一直断不了,现在夜里还要喝两三回,请问晚上喝夜奶会不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和身体发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很多宝宝都有吃夜奶的习惯,妈妈每天都要“值夜班”,宝宝也不能睡得安稳。同时,吃夜奶会导致宝宝长得过胖,容易长龋齿。所以一般我们建议6个月以后的婴儿应逐渐减少至停止夜奶,这样有利于婴儿建立良好的进食和睡眠规律,也有利于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和大脑的发育,并且能有效减少龋齿的发生。

吃夜奶并不仅仅是宝宝自己养成的习惯,也是妈妈们一度迁就的结果。经常有妈妈会说:“宝宝夜里醒了,不给他吃奶的话,会哭的。”有些妈妈总觉得宝宝夜里会饿,稍微哭一下,马上就给他吃奶,把吃奶当做睡眠的“安慰剂”,这是错误的做法。经常吃夜奶的婴儿,已经形成夜间的生物钟,到了吃夜奶的时间就会醒来,妈妈马上给他奶吃,时间长了,就形成习惯,并不是真饿。

所以说宝宝夜里要求吃奶,不是因为饿更多的是习惯。戒夜奶的确是个非常“折磨人”的过程,我经常会跟家长们说,这是和宝宝“斗智斗勇”的过程,要帮宝宝戒掉夜奶,妈妈要先从自身下手,要克服宝宝一哭就不忍心的心态,还要有计划地科学合理地安排宝宝的喂养次数。其实只要全家统一“战线”,不要一哭就喂,一点儿一点儿循序渐进的坚持,1-2周后一般都能戒掉夜奶,这里也给妈妈们支支招,不妨试试。

1.逐渐减少次数

妈妈们要有计划地让宝宝养成夜里不喝奶的习惯,逐渐减少夜间喝奶的次数和每次的量,从3次到2次再到1次,最后戒掉,并相应增加白天进食的量,建立正常的进食规律。

2.晚餐要吃饱

为了防止宝宝饿醒,宝宝到了该添加辅食的月龄后,就应该给他喂足辅食。一般安排在晚餐时给宝宝喂米糊等辅食,晚上临睡前再喝一顿奶(当然不能喝着入睡),睡觉前摄入的食物要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就不会感到饥饿,也就不容易醒。

3.逐渐弱化吃奶和入睡的关系

夜间小儿睡眠一个周期醒来是正常现象,一般稍微活动又入睡,父母甚至并不觉察。但有的孩子醒来仍然要求吃奶才能入睡,不满足他的要求就哭闹不已,因为他缺少习惯了的入睡伴随活动自己就不能入睡。建议要在清醒状态下进食,快要入睡时就停止进食,更不要在入睡前刻意用喝奶安抚其入睡。

4.学会安抚宝宝

大多数时候宝宝半夜醒来是习惯使然,并非真的饿了。妈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应付:如果孩子开始哭,可让他哭一段时间,至少1~2分钟,可给予安慰,但不要抱起来,直到他安静下来。如果孩子又哭,等待更长时间(2~5分钟),再给予安慰。这样可反复多次,等待时间逐步延长,鼓励父母坚持这样做。在这样做时,父母不应该生气或缺乏信心,坚持并有耐心,肯定能戒掉夜奶,赢得最后的胜利。

总之,为了让宝宝彻底断了吃夜奶的念头,妈妈们不妨“狠”一下心,这样宝宝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10种最易被误诊的疾病

疾病不同,但症状可能相似,有些甚至连专业医生都会弄错。

  美国“MSN生活网”最新载文,刊出美国多科医学专家总结出的“医生也会弄错的七大症状”.无独有偶。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36%的病人投诉与误诊有关。专家也总结出最容易误诊的7种病。我们结合两个版本整理出十大易误诊疾病,请医院专家加以点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尿频尿痛

  常规诊断:尿路感染。

  可能疾病:间质性膀胱炎。

  医院泌尿科专家布莱恩·诺罗兹博士表示,如果使用抗生素一疗程后,尿路感染典型症状仍不消退,就应请医生进行尿培养(不同于尿液分析)检查。若尿培养为阴性,应怀疑间质性膀胱炎的可能,其另外一个特征是不会引起发烧。

  泌尿外科主任陈卓介绍说,间质性膀胱炎的表现常常与尿路感染相似。在病程的早期,一般都有感染的因素存在,易被误诊。

  锻炼时喘不过气

  常规诊断:支气管炎。

  可能疾病:运动诱发型哮喘。

  美国加州胸腔科专家乔安娜·比罗博士表示,锻炼可诱发哮喘。哮喘患者不锻炼时感觉很正常,一旦锻炼就可能出现胸闷、气喘、严重咳嗽和/或气短。支气管炎症状与此相似,但通常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

  呼吸内科蒋光副主任医师介绍说,运动性哮喘的患者一般有个特点,就是往往在剧烈运动停止后5~15分钟内出现,症状主要有咳嗽、胸闷、气短和喘息等症状,检查的时候可以发现伴有肺功能相关参数下降,但是一般30~60分钟内可自行缓解。所以患者就诊的时候一定要详细向医生说明自己的发病诱因,有助医生与一般的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鉴别。

  锻炼时头昏眩晕

  常规诊断:脱水。

  可能疾病:低血糖。

  美国心脏病专家史蒂芬·马斯里博士表示,头晕是严重脱水的迹象,相对来说,低血糖少见一点,但服用降糖药后或单次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有出现低血糖的可能。马斯里博士建议,如果你长时间锻炼并怀疑有低血糖,最好在锻炼前30分钟少吃点含健康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便餐。

  糖尿病护理门诊陈艳护士长介绍说,低血糖患者一般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慌、手抖、饥饿、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出现昏迷。有些人会在运动后出现上述的低血糖症状,预防就显得很重要。

  情绪多变体重增加

  常规诊断:抑郁症。

  可能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减)。

  甲状腺疾病专家艾伦·克里斯蒂安森博士表示,多种疾病都可能导致情绪多变和体重增加。他建议,在考虑抑郁症可能的同时,还应考虑甲状腺疾病的可能。

  内分泌科主任张永文介绍说,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在早期的时候,几乎没有特别的症状。但会出现精神不振、贪睡、记忆力下降、不明原因的浮肿或是体重增加,很多患者在发病初期会把这些问题归咎于亚健康而延误治疗,如长期不治疗,甲减的危害会进一步增加,如抑郁、心率降低、血脂紊乱、便秘、育龄期女性甚至会有不孕的风险。如果感到容易情绪化、精神抑郁、体重不明原因增加要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

  慢性头痛

  常规诊断:应激性肌肉紧张。

  可能疾病:牙周炎。

  美国加州牙科专家唐·阿特金斯博士表示,磨牙、牙病也可能导致偏头痛;而磨牙之类的问题则可能源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他建议,患者睡觉时可以戴上牙套之类的装置,以降低磨牙和头痛几率。另外,拍张牙齿X光片即可判断。

  口腔科主任周俊波介绍说,牙周炎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常只有继发性牙龈出血或口臭的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口腔内的细菌,很有可能通过血管或淋巴管,危害邻近的耳、鼻、眼等器官诱发头痛等病症。建议牙齿不健康又易头痛的患者注意口腔健康。

  牙痛

  常规诊断:牙周炎。

  可能疾病:鼻窦炎。

  阿特金斯博士表示,鼻窦与牙齿根尖距离很近。如果是鼻窦炎引起的牙齿酸痛,那么使用缓解充血的喷鼻剂会有一定帮助。他建议,患者不妨先用一侧鼻子呼吸,然后用另一侧鼻子呼吸,以判断牙痛是否为鼻窦炎所致。医生可以拍X光片,并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耳鼻喉科主任杨明介绍说,鼻腔与口腔是邻居,鼻腔的健康也会影响口腔的健康。鼻炎患者如果牙周炎反复发作不易治愈,要注意是不是鼻腔疾患引起的。

  双手刺痛麻木

  常规诊断:腕管综合征。

  可能疾病:胸廓出口综合征。

  美国加州霍格骨科研究所整形外科专家迈克尔·谢帕德博士表示,胸廓出口综合征是指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被压迫而产生的、类似腕管综合征的症状,患者可感到麻木刺痛等。

  疼痛科主任周建斌介绍说,其实与胸廓出口综合征最容易混淆的是肩周炎。门诊上至少有三成肩部疼痛的患者都误以为自己是肩周炎,甚至连一些缺乏经验的医生都会误诊。这类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因为臂丛神经受压导致的,虽然患侧肩部及上肢疼痛,肩外展及内旋时疼痛加剧,有些像肩周炎,但是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比肩周炎更厉害。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手臂冰凉、容易疲劳或肩手臂或手有钝性疼痛,一般较难鉴别,建议患者要及时就诊。

  气喘吁吁呼吸困难

  常规诊断:哮喘。

  可能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病人一用力就气喘吁吁、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且伴有慢性咳嗽。常误诊为哮喘。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共同点是呼吸困难,但哮喘的特点是今天有明天无。测肺活量是必需的检查。

  呼吸内科主任李芳介绍说,不少早期慢阻肺患者无明显症状,常错过最佳诊疗时间,甚至误诊。一旦等到出现反复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病情多已发展至中晚期。目前业内公认的诊断“金标准”是肺功能检测。但常规体检中往往没这项。建议长期与厨房油烟打交道的家庭主妇、经常抽烟的“老烟枪”这两类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从40岁开始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测。

  肩膀僵硬动作缓慢

  常规诊断:肩周炎。

  可能疾病: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症状有肩膀僵硬、动作缓慢,70%的患者伴有颤抖、姿势失常(身体过分前倾)、步伐变小。常误诊为肩周炎、原发性震颤。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张林介绍说,除手脚颤抖,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非典型表现值得大家   疾病不同,但症状可能相似,有些甚至连专业医生都会弄错。美国“MSN生活网”最新载文,刊出美国多科医学专家总结出的“医生也会弄错的七大症状”.无独有偶。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36%的病人投诉与误诊有关。专家也总结出最容易误诊的7种病。我们结合两个版本整理出十大易误诊疾病,请医院专家加以点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月经不调

  常规诊断:痛经。

  可能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有痛经、经血量大或月经不规则等。70%的患者会被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痛经,甚至“心理疼痛”.

  妇产科主任刘德佩介绍说,如果人到中年或者是原来没有痛经史后来产生痛经的女性一般考虑是继发性痛经,多是由于妇科疾病产生的,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等等,而且不同疾病痛经特点各不同。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诱发的痛经特点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疼痛多随局部病变的加重而逐年加剧。

带宝贝看病妈咪得做翻译官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会经历一箩筐类似发烧感冒的小病小灾,跑医院打针吃药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当医生坐堂问诊,小孩子却很难将自己的病情详细全面的告诉医生,这个时候,父母就必须当好翻译官的工作。

以下7件事,父母需明晰

1.发病时间

孩子什么时候发病的,有没有间隙,什么时候恶化的,这些情况都必须准确的告诉医生,以帮助他们判断孩子的病情。

2.体温

现在,不少父母都会在家中备上体温计随时给宝宝测体温,如果在宝宝发病时你进行过量体温这个步骤,那么你必须把孩子当时测出的体温数值记牢,然后告诉医生。

3.病症

任何疾病都会有对应的病症,父母须将孩子发病时的表现准确的描述给医生,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情况。

4.饮食

有句老话说“病从口入”,孩子出现异常情况,很有可能是饮食出现了问题,妈妈们最好将宝宝发病前几天吃过的东西都告诉医生,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也要在第一时间向医生提出。

5.排泄

拉肚子或者便秘是常见的小儿疾病,且大小便的情况也和某些疾病有密切关联。宝宝的大便稀疏程度和颜色等具体信息,各位妈妈要了然于胸,并如实的告知医生。

6.睡眠

睡眠的具体情况包括时间、状态、次数等,这和孩子们的健康情况是息息相关的,妈妈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7.病史

孩子在近期生过什么病,或者家族有没有遗传病这些信息,对于医生的诊断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些信息,医生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
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xfc.com/lbgyzz/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