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常识 > 文献推荐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
文献推荐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
白蚀病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58150.html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8年5月第25卷
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注射治疗小儿颈部巨大淋巴管瘤临床分析
王翠翠钟红平谢坤霞任华周长明
摘要:
目的:分析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注射治疗小儿颈部巨大淋巴管瘤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年6月-年7月小儿颈部巨大淋巴管瘤患儿46例,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均23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注射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注射治疗,对两组患儿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结果:患儿完成治疗后,在实验组中,治愈患儿11例,显效患儿8例,有效患儿3例,无效患儿1例,总有效率为85.6%,而对照组中,治愈患儿9例,显效患儿4例,有效患儿4例,无效患儿6例,总有效率为73.9%,其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复发率为4.3%,较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0.4%,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8.6%,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39.1%,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颈部巨大淋巴管瘤患儿进行临床治疗时,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注射治疗,不仅可以提高其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小儿颈部巨大淋巴管瘤;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肿瘤囊腔注射治疗
文献编号:
-()S1--01
对小儿颈部巨大淋巴管瘤患儿进行临床治疗时,进行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注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治疗效果,使其具有较高安全性。对此,本研究选择.06-.07小儿颈部巨大淋巴管瘤患儿46例,详细研究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06-.07小儿颈部巨大淋巴管瘤患儿46例,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均23例)。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均在全麻状态下实施肿瘤切除手术,以气管插管的方式实施全身麻醉。
对照组患儿进行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注射治疗
实验组患儿进行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注射治疗,瘤体面积减小至一定范围内方可实行手术。其中地塞米松,每次剂量为3.0-4.5mg;平阳霉素,剂量1mg/Kg,其总剂量18-20mg。具体用药剂量需要结合患儿瘤体大小进行明确,以保证治疗方法达到预期价值。
2结果
2.1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在两组患儿完成分别治疗后,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5.6%,而对照组总有效率则为73.9%,两组患儿进行总有效率的对比时,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患儿术后复发和并发症
实验组患儿复发率为4.3%(1/23),较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0.4%(7/23),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P=0.)。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8.6%(2/23),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39.1%(9/23),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P=0.)。
3讨论
研究表明,小儿颈部巨大淋巴管瘤的治疗过程,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注射的应用,能够改善其治疗效果和预后。其中平阳霉素属于有效抗癌药物,利用癌细胞DNA合成的抑制,以及DNA链的切断,使癌细胞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实现癌细胞的变形和坏死。地塞米松作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对雌二醇、肿瘤细胞进行有效抑制的同时,确保内皮细胞生长得到控制,以此实现预期治疗效果。
在对小儿颈部巨大淋巴管瘤患儿进行临床治疗时,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的联合运用,能够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在降低平阳霉素造成发热和水肿等并发症的同时,还能实现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儿颈部巨大淋巴管瘤进行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肿瘤囊腔内注射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降低治疗后的并发症和复发率,使其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谢三祥,梁顺宇,朱声荣,等.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面颈部囊性淋巴管瘤47例[J].医药导报,,33(10):-.
[2]王珊,赖子梅,姚祥,等.低浓度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例淋巴管瘤单中心临床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8(1):32-37.
[3]武贺庆,王雪玲,郭俊瑞.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6(1):47-48.
[4]王清跃.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头颈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9(1):-.
[5]吴经纬.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8(22):-.
[6]梁文飞,潘士虎,王洪凤.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J].医药前沿,,5(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