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常识 > 小儿颈部淋巴结肿治疗论外感病误治

小儿颈部淋巴结肿治疗论外感病误治



小儿颈部淋巴结肿治疗-论外感病误治

今天我讲小儿颈部淋巴结肿的问题。此类问题在小儿群体比较常见,因此有必要做一些讲解。先看一个案例。

4周岁男孩。

因为反复易发扁桃体肿、生长缓慢找我看诊。我在使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等方剂后,反复扁桃体肿已大为减少。

之后找我调理身体。

该小儿于2周岁时因为扁桃体发炎高热,医院住院,输液十天,虽热退,但自此见双颈淋巴结肿大明显,至今已2年仍不消退。自此次后小儿常易生病。

目前症状:

生长缓慢,面色青黄,体瘦,一年以来体重仅增2斤,胃纳一般,寐少,入寐慢,磨牙,睡时汗多湿衣,不喜饮,口气偶臭,常腹鼓胀,时诉肛门口痒。

检查双颈及耳后散在淋巴结肿大,如串珠状,最大直径近半公分,伴双侧胸锁乳突肌较紧硬。

两脉偏糊软弱,两尺更糊弱。

诊:因误治致体虚,升降失调,经气结塞,致成肿结。

治:法予扶中气,壮阳气与元气,调升降,疏经络,消结滞。

予小青龙加四逆汤,合入小柴胡,温太阴,通太阳,疏少阳并用。

细辛3制附子8炮姜6野生炙甘草8野生柴胡8桂枝8白芍12酒炒黄芩6生白术15党参12茯神12麻黄6杏仁7姜半夏8炒神曲8炒山楂6羌活6生姜3片红枣20。6副

一诊于一个月时间间断服完,颈及耳后淋巴结肿明显变小、变软,腹胀明显减轻。体重增加,尿床大减,起夜亦少。身起小红疹。

母诉服上药时较易哭、喜抱,还与老师拍桌子、较劲,以前从来不会。但小儿时时说要喝药。

二诊加减再用6副。再服一个月。淋巴结肿再减小,体质明显增强,面色好转。

期间外感一次,我使用荆防败毒合麻杏石甘汤二副即愈。之后状态良好,未再服药。

按解

此患儿在一次扁桃体发炎,住院十天,使用比较多抗生素之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肿。此乃表邪内陷入里的病症。

伤寒之法,在表宜表解。若误汗、误吐、误下,损伤中气及津液,则疾病极易内陷,变生他疾。《伤寒论》一书,将近1/3均是论述误治病证,可见误治之盛行,古今皆是。

表病应当如何治疗,免生里病,参看彭子益《圆运动古中医学》“伤寒理路篇”,论之最为到位。明白治病之理路,不会将病治坏。否则将病治坏亦不自知。

该病断为,病邪内陷于厥阴和少阴;外加气机阻滞于太阳和少阳之经。

因此,用四逆汤直温三阴,再合小青龙透少阴之寒,其中一味细辛最为关键,可引少阴之邪外透出太阳。合入小柴胡疏解少阳;四君子健中气。因此,一诊即效,二诊诸症大减,体质增强。

小儿服药出现情绪波动,身起红疹,其实是肝木升发、元气变旺、外邪透出的表现,乃佳兆。

李可老中医论述选摘

李可老中医曾用荆防败毒散治疗重证痢疾,亦是里证从表而解的治法。论述节选如下:

不料又生突变,自年2月起,每隔月余即暴痢1次,稍加调治即愈,但其周期性发作不能根治,用蒲老休息痢验方亦无效。苦苦思索,不得其要。灯下夜读,于《医门法律·痢疾门》见喻氏对外感夹湿型痢疾,用“逆流挽舟法”屡起大症,大受启迪。因思寒湿外袭,乃此症之来路,患者屡屡诉说肩背沉困,便是太阳表气闭阻之明证。初治失表,过用攻下,致邪深陷入里,遂成痼疾。喻氏云:“邪从里陷,仍当使邪由里而出表。”“以故,下痢必从汗解,先解其外,后安其内,”“外邪但从里去,不死不休!故虽百日之远,仍用逆挽之法,引邪出之于外,死证可活,危证可安。经治千人,成效历历可记。”患者证情与喻氏所论相合。其周期性发病,便是新感引动伏邪,正虚无力鼓邪外达。若再攻下,便是“外邪但从里去,不死不休!”病机既明,自当因势利导,用逆挽之法,引深陷入里之邪从表透出。

败毒散又名人参败毒散,原出宋代《和剂局方》,当时伤寒家朱肱收入《南阳活人书》内,成为一首著名的益气解表方剂,至清代喻嘉言氏著《医门法律》又转引入暑、热、湿三气门,……创立“逆流挽舟法”,借重方中人参之大力,扶正益气,治疗外感夹湿型痢疾以及过用苦寒攻下,致表邪内陷而成的误治坏病,皆有卓效,兹举2例:

其一,灵石武警中队家属赵霞,39岁。年5月2日经水适来,患外感,恶寒发热无汗,头重如裹如蒙,周身骨节酸痛,胸闷干哕。本属表寒夹湿,医者不察,以为夏病多热,又加省内正有出血热流行,未予疏解,迳投清热解毒套方(二花、连翘、板蓝根、生地、元参……)2剂,致生变证:服头煎后经断,服二煎后腹痛如绞,次日变痢,白冻夹少许血液,日下4~5行,里急后重,寒热如疟,脉沉紧而舌有白苔。断为风寒夹湿,经水适来,误服寒凉阴柔之剂,致邪入血室,外感之邪由表深陷入里变痢,法当引邪外透出表,于人参致毒散加黑芥穗透发入血之邪,服药1剂,得微汗,卫邪出表,经通,痢止。

其二,吴秀琴,女,41岁,政府干部。患痢12日不愈,曾输液4日,服白头翁汤3剂、洁古芍药汤5剂不效。反增呕逆噤口,脘痛呕酸,脉沉紧,苔白厚腻。迫向病史,知患者半月前曾患重感冒,恶寒无汗,周身关节、肌肉酸疼,呕逆头眩,明是寒湿外袭,湿浊中阻,而医者误作伏暑,投银翘汤大剂,俟后变痢,又迭进清热解毒治痢套方,终致卧床不起。此症标本俱寒,误投寒凉,损伤正气,致外邪深陷入里,败症已成。姑用逆挽法扶正托透,投人参败毒散,更加附子、干姜振衰颓之肾阳,日夜连服2剂,3小时1次。服第1次,头部见微汗,服第2次遍身见润汗。深陷入里之邪,得以外透,其症遂愈。次日到病家探访,唯觉殆惰思睡而已,调理而安。

常见的表病误治

表病误治,内陷入里,在当代非常常见。

首先是现在的很多医生不知道表病治疗的理路,起手即开大队清热解毒,或攻邪伤正的方子,医院里也是不顾及人体的元气强弱,只要生病,即过用抗生素寒凉之品,输液太多,往往把表病治坏,把轻病治重。有这方面困惑的,建议细读彭子益“伤寒理路篇“,自会明白。

第二,当今社会,冷饮和空调伤人阳气;熬夜、生活不规律、思虑过度,精气耗损,大部分人的元气和阳气都不旺盛。因此,一病即见中气虚乏、元气亏虚之象,再加误治,表病入里,里病变重。

我曾诊治一人,因反复感冒,不断输液,折腾两三年下来,竟变成乙肝大三阳。人虚乏异常、时时虚汗不能自持。每月均要感冒一次。后因一次感冒,于医院已输液多日不效,全身困重,求医无门,经友人介绍,寻余疏方。我用荆防败毒散,服一剂热退,二剂人清爽异常,自诉自生病二三年来从未如此舒适过。此即是表病过用寒凉输液之法,阳气大伤,以致渐变入里,层层深入,致生乙肝大三阳之病证(此症属中医太阴病范畴)。

本文以小儿颈部淋巴结肿引入,主要目的在于论述,正确治疗表病的重要意义。很多人认为感冒是小病、好治。其实是未深入理解身体表里内在联系的规律。我所见过很多里病,均由表病而来,不胜枚举,嗟可叹矣!

正如李老所言:“许多医生,视汗法为小技,不知内经所言‘善治者治皮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xfc.com/lbgycs/1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