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常识 > 血液淋巴肿瘤化疗药物概述

血液淋巴肿瘤化疗药物概述



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类和非直接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两大类。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即传统化疗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药物,如抗代谢药和抗微管蛋白药等;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是具有新作用机制的药物,主要以肿瘤分子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分子为靶点,如分子靶向药物等。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几乎所有肿瘤细胞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与肿瘤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

肿瘤细胞群包括增殖细胞群、静止细胞群(G0)和无增殖能力细胞群。肿瘤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此间经历4个时相: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DNA合成后期(G2期)、有丝分裂期(M期)。

根据药物对各期或时相肿瘤细胞敏感性不同,传统化疗药物大致分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两大类。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仅对增殖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0期细胞不敏感,如作用于S期的抗代谢药物(如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和作用于M期的长春碱类药物(如长春新碱)等。此类药物作用往往较弱,其杀伤作用呈时间依赖性,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达到一定量后即使剂量再增加其作用不再增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杀灭处于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0期细胞,如直接破坏DNA结构以及影响其复制或转录功能的药物(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铂类等)。此类药物作用往往较强,能迅速杀死肿瘤细胞,其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在机体能耐受的药物毒性限度内,作用随剂量增加而成倍增强。

根据药物来源、化学结构及作用特点分以下几类:

一、烷化剂: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应用最早、用途最广泛,该类药通过与细胞生物大分子中的亲核基团发生烷化作用,使DNA链发生断裂,DNA结构和功能损伤(直接作用于DNA,杀伤不同周期癌细胞),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马法兰、氮芥、白消安、卡莫司汀等。

二、抗代谢药物:抗代谢药发生特异性拮抗作用,干扰DNA和RNA的合成,阻断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如阿糖胞苷(DNA多聚酶抑制剂)、甲氨蝶呤(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羟基脲(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氟尿嘧啶(胸腺核苷合成酶抑制剂)和巯嘌呤(嘌呤核苷合成酶抑制剂)等。

三、抗肿瘤抗生素:该药主要作用于遗传信息传递的不同环节,抑制肿瘤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如蒽环类抗生素、放线菌素D(影响核酸转录)、博来霉素、丝裂霉素等。

四、抗肿瘤植物类药: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M期干扰微管蛋白合成,通过干扰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停止于有丝分裂中期(抑制有丝分裂或酶的作用,阻止细胞生长和分裂)。如长春新碱、高三尖杉酯碱、依托泊苷(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使DNA不能复制,造成不可逆的DNA链破坏)等,常与其他抗癌药物合用。

五、抗肿瘤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治疗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当激素用于杀死癌细胞或减缓癌细胞生长时,可视为化疗药物。

六、其他抗肿瘤药:铂类化合物(作用似烷化剂,破坏DNA功能和复制)、肿瘤分化诱导剂(维甲酸、亚砷酸)、影响氨基酸供应药物(门冬酰胺酶)、分子靶向和生物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BTK抑制剂、TKI、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吉瑞替尼、芦可替尼、维奈克拉、干扰素、去甲基化药物)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xfc.com/lbgycs/1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