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常识 > 淋巴瘤午间道李志铭教授套细胞淋巴瘤的
淋巴瘤午间道李志铭教授套细胞淋巴瘤的
套细胞淋巴瘤(MCL)概况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起源于淋巴结套区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遗传学t(11;14)(q13;q32)异常导致核内CyclinD1高表达是其特征性标志;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结外侵犯常见,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MCL占所有NHL病例的7%,发病率正呈现逐年稳态增长的趋势。MCL是目前疗效最差的B细胞NHL亚型,约75%的MCL患者诊断后5年内死亡。
MCL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中位发病年龄为60-70岁,男、女比例为2~4:1。80%以上的患者诊断时处于疾病晚期(AnnArborIII-IV期),很少患者表现为局限期MCL。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时间为4-5年;对化疗只有短暂的反应,复发率高;无根治性手段、无标准的一线或多线治疗方案。患者可无症状,但有些伴有全身性B症状,典型症状为广泛性淋巴结肿大(如颈、腋下、腹股沟)、脾肿大,骨髓浸润、结外侵犯、外周血/骨髓受累。MCL的病理分型主要为经典型MCL、原位MCL、白血病样非淋巴结性MCL。结合了Ki-67指数的联合MIPI预后评分系统(MIPI-c)将患者分为低危、低中危、高中危、高危4组能更好的区分患者的预后。治疗方案及研究进展
MCL一线治疗选择:
年轻(≤65岁)适合ASCT的MCL一线治疗采用高强度的化疗方案,选择含有大剂量阿糖胞苷的方案诱导治疗,缓解后进行ASCT巩固,联合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可以进一步获益。强化治疗在改善疗效的同时会带来显著的毒性,不良反应常见多为3-4级,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率高。
老年(65岁)、或不适合ASCT的MCL一线治疗多采用常规免疫化疗,70%以上新诊断的MCL属于老年患者,不适合毒性较大的强化化疗或ASCT,耐受性较好的常规化疗方案如R-CHOP、BR推荐使用。常规免疫化疗疗效不佳,治疗后长期生存并未改善,半数患者1-2年内疾病进展或死亡。
一线治疗目前研究探索也较多,针对惰性MCL是否需要早期干预,ICML-结果显示IR-线治疗惰性MCL1年ORR83%,CR77%,21/31MRD持续阴性;仍需进一步随访和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为选择一线MCL的高效低毒方案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其中令人期待的Triangle研究诱导结束后的ORR96%,CR38%,中位PFS和OS未达到,2组试验组血液学毒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Window-1研究、R2研究及老年IR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数据。维持治疗方面来那度胺、伊布替尼的研究均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选择。
复发/难治MCL的选择:
MCL易复发,且复发后预后差,针对复发MCL,新药及新靶点不断涌现。NCCN指南建议一线治疗未达CR的患者应及时转换二线治疗,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单药疗效卓越,优先推荐使用。泽布替尼单药治疗复发/难治MCL的关键II期研究结果显示ORR达到83.7%,CR高达77.9%。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中房颤、第二原发肿瘤及肿瘤溶解综合征发生率为0。FDA已批准其用于治疗R/RMCL。Orelabrutinib研究结果CR率不及泽布替尼。针对TP53突变的高危患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R2及BTKi+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RLI)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数据。在AIM研究中在MRD阴性的CR患者中,中断治疗是可行的,这为R/RMCL的治疗提供了靶向药物治疗的前景。BTKI治疗进展后的研究期待能够获得更多有利数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能。
精彩问答(QA)1、Q:现在基因分型对于淋巴瘤的预后及治疗影响愈加重要,近期文献报道了其它类型淋巴瘤纷纷在基因分型中取得进展,请问张教授套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目前有何最新进展?答:我们熟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基因预后分型方面取得了较多的进步,目前基因分型也较为细致,但MCL这方面研究较少,目前已知的基因分型并不能很好的指导临床的治疗与预后,MCL的基因分型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
2、Q:对于年轻的MCL患者采用无化疗的治疗方案代替原先的诱导治疗,后续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是否临床疗效会更好?答: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期待一下Triangle研究的结果,同时在随机对照试验中一组进行自体移植一组不进行临床实际操作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自体移植的本质也是一次大剂量的化疗,在自体移植之前要进行多次化疗对耐药因素尽量消灭后移植才能进行。目前尚无研究数据对这部分科学假设给出确切的答案,需要进一步研究。
3、Q:泽布替尼治疗R/RMCL二线治疗取得了这么好的疗效,是否可以用于一线单药治疗使用?答:泽布替尼单药治疗复发/难治MCL的关键II期研究结果显示ORR达到83.7%,CR高达77.9%,在一线使用时可以考虑联合利妥昔单抗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4、Q:对于年龄大于65岁的MCL是否一定不适于移植治疗?答:年龄是个相对概念,是否需要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考虑,但个人认为移植不是根治性治疗手段,更倾向于指南推荐的新药治疗,移植与新药联合是否会有更好的疗效,值得去探索。
5、Q:采用BR6周期的治疗就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这个方案与现有的泽布替尼方案疗效您如何看待?答:BR方案是一线治疗方案,泽布替尼是复发难治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二者之间的疗效不存在比较,近期报道了BTK抑制剂联合BR方案的研究结果,新药联合BR也许是一线治疗更好的效果,疗效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
李志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淋巴瘤病区区长协会/学会任职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靶向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生育力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UCLI)委员往期回顾第3期白鸥教授:解读DLBCL的诊治要点和流程,展望泽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的应用前景第2期李增军教授:回看CLL一线治疗进展,展望泽布替尼应用前景第1期NK/T细胞淋巴瘤诊治免疫治疗的探索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