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用药 > 手把手教你看血常规三嗜酸碱性粒淋巴

手把手教你看血常规三嗜酸碱性粒淋巴



手把手教你看血常规(三):嗜酸性、嗜碱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变化的意义。

今天我们简略介绍嗜酸性、嗜碱性、单核细胞数量的变化及意义。

一、嗜酸性粒细胞:因其细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排列紧密的砖红色或鲜红色,遮光性较强的嗜酸性颗粒而得名,它占白细胞的比例为0.5-5%。它的的绝对值或相对比例的变化,往往也提示着对应的疾病,所以有必要了解。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食物、药物过敏,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可>10%(远大于0.5-5%)。

2)寄生虫病:血吸虫、钩虫、蛔虫病等等。

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血液病:慢粒、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

5)某些恶性肿瘤:上皮系肿瘤,如肺癌。

6)某些传染病:猩红热(比较特殊,因为多数急性传染病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二、嗜碱性粒细胞:(看图,混个脸熟)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某些过敏性疾病:食物、药物过敏,过敏性结肠炎,红斑及类风湿关节炎。

2)某些血液病: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骨髓纤维化。

3)某些恶性肿瘤:转移癌。

4)某些传染病:结核、水痘、流感、天花等。

5)其他:糖尿病。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三、淋巴细胞:成人占白细胞比例20-40%,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5%,出生后4-6天以及4-6岁时两者比例大致相等。(看图,记住它!)

1.淋巴细胞增多:

1)特殊类型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肝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科萨奇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此外百日咳杆菌、布鲁氏杆菌、结核分支杆菌、梅毒、弓形虫感染也可以引起。

2)血液系统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细胞,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4)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

2.淋巴细胞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缺陷,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病种球蛋白缺乏症,免疫缺陷病等。

3.异性淋巴细胞(形态异常):外周血中淋巴细胞<2%,引起异性淋巴细胞升高多见于:

1)特殊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淋可>10%,而且疾病恢复后仍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才恢复。此外,流行出血热、立克次体、原虫感染也可导致异淋升高。

2)药物过敏。

3)输血、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后,细胞肥大病毒感染时也可引起。

4)其他:免疫性疾病、粒缺、放疗。

四、单核细胞:(看图,认识它)

1.单核细胞增多:

1)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细胞、粒缺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唐春益.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药前沿,,(30):66-67.

喜欢我们就转发、推荐给你的朋友们吧!

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欢迎留言给小编哦!

特别感谢,新增加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xfc.com/lbgyyw/1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