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治疗 > 淋巴结疾病超声诊断40病例分析

淋巴结疾病超声诊断40病例分析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32/

病史

患者,女性,46岁,因“发热1周”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8.6℃,双侧颈部可触及多个鸽蛋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皮肤无红肿;辅助检查:白细胞8×/L,淋巴细胞0.7×/L,CRP93mg/L。

灰阶及多普勒超声

右侧颈部Ⅱ区、Ⅲ区、Ⅳ区多个增大淋巴结,较大的位于Ⅳ区,大小约1.7cm×1.3cm,皮质增厚,呈中等及中低回声,淋巴门不清,部分可见融合状,CDFI:内部彩色血流信号稍丰富。

超声造影

右侧颈部Ⅳ区淋巴结团注造影剂后11s淋巴结开始增强,非向心性增强,呈弥漫性不均匀增强,16s后达峰,轮廓清晰,内可见不规则无增强区,22s开始廓清,53s廓清明显,s造影剂基本廓清,轮廓不清晰。

灰阶及多普勒超声

左侧颈部Ⅲ区、Ⅳ区、Ⅴ区多发淋巴结增大,较大的位于Ⅳ区,大小约2.4cm×1.8cm,皮质增厚,呈中等回声,淋巴门不清,部分可见融合状,CDFI示彩色血流信号稍丰富。

超声造影

左侧颈部Ⅳ区淋巴结团注造影剂后9s淋巴结开始增强,非向心性增强,呈弥漫性不均匀增强,19s达峰,呈快速不均匀增强,可见不规则无增强区,38s开始廓清、轮廓不清晰,60s造影剂基本廓清,轮廓不清晰。

超声提示

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增大伴不规则坏死,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

病理结果

反应性增生,细菌培养结果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菌菌落(箭头)

透射电镜下放大倍示马尔尼菲青霉菌菌体

抗真菌治疗一月后复查:

灰阶及多普勒超声:

双侧颈部Ⅳ区增大淋巴结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右侧较大的约1.1cm×0.6cm,淋巴结回声较治疗前增高,CDFI:示内部未探及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超声弹性成像:

右侧颈部淋巴结呈红黄相间,2级。

超声造影:

右侧颈部淋巴结团注造影剂后17s、28s、63s淋巴结内呈点状增强,轮廓不清晰。

灰阶及多普勒超声:

左侧较大的约1.2cm×0.6cm,淋巴结回声较治疗前增高,CDFI:示内部未探及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超声造影:

左侧颈部淋巴结:团注造影剂后17s、29s、63s淋巴结内呈点状增强,轮廓不清晰。

分析

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增大,皮质增厚,呈低回声,淋巴门不清,部分淋巴结内可见无回声,CDFI示内部彩色血流信号稍丰富,超声造影呈非向心性不均匀增强,内见无增强区,增强后边界清晰,大小较灰阶无明显变化,无增强区提示淋巴结内存在坏死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淋巴细胞、CRP增高,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但应鉴别淋巴结结核、细菌性淋巴结炎以及真菌性淋巴结炎。此患者经抗炎治疗一月,期间反复发热,应倾向于淋巴结结核以及真菌性淋巴结炎,两者在超声图像上存在相似性,淋巴结结核易出现大片液化坏死及皮肤破溃窦道形成,而后者形成窦道的病例少见。故患者在长期发热,抗炎治疗无好转,临床无转移癌、无结核性病变证据时,应进行穿刺活检,穿刺物真菌培养明确诊断。

内容摘自《浅表淋巴疾病超声诊断》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年4月出版发行

编委简介:张旭,医学硕士,任职于医院(医院)超声医学科,主要从事淋巴结结核和淋巴瘤超声诊断与介入的相关研究,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核病防治分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浅表淋巴疾病超声诊断》副主编。

转发给更多小伙伴,大家一起来学习

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xfc.com/lbgyzl/1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