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治疗 >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
本文原载于《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年第5期
目前,艾滋病仍然严重危害着全球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HAART是目前治疗艾滋病最主要的方法[1],WHO已于年7月19日在温哥华IAS国际大会上宣布再次修改治疗指南,建议所有HIV感染者接受治疗。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在感染HIV后的疾病分期、预测机会性感染的可能性和评价疗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据国外研究报道,HIV抗病毒治疗后使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并维持在个/μL以上,HIV感染者和病人的预期寿命与非感染者相近[3],而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每升高10%,一年死亡率就下降2.8%[4]。同样对于开启抗病毒治疗的人群来说,药物不良反应常常影响着抗病毒治疗的持续性和依从性。研究表明,治疗依从性不足,将导致耐药的发生和治疗失败[5]。特殊管理下服药的到位率可达到%,医院艾滋病在门诊治疗的管理上以及督导上明显存在优势[6],且在集中管理模式下可保障外部环境(包括饮食、休息、工作)相似。因此,本研究探讨集中管理模式下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群的CD4+T淋巴细胞复常情况和服药后不良反应,保证外部环境相似及高度服药依从性条件下评估HAART治疗效果,为后续持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选择年12月至年1医院和衢州十里丰艾滋病专门病区里集中管理(统一生活环境、饮食、监督服药到口)模式下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共例。纳入标准为:确诊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能够接受抗病毒治疗,经过依从性教育,能接受规范随访管理,签署知情同意书,任何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可入选,既往患严重机会性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者,现已经抗感染等(未接受HAART)治疗病情好转稳定;排除标准: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既往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未得到控制,年龄≤18岁。
二、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所有HIV阳性人群按治疗意愿分为接受抗病毒治疗组(例,其中完成预定治疗的患者共例)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90例),持续观察12个月,对两组的CD4+T淋巴细胞数值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以CD4+T淋巴细胞个/μL为界限,比较不同初始治疗CD4+T淋巴细胞对淋巴细胞复常的影响,其中CD4+T淋巴细胞个/μL的患者共44例,CD4+T淋巴细胞≤个/μL的患者共组75例。同时收集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三、随访及监测
1.临床及实验室观察指标
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在患者治疗0天、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末(共4次)进行随访。采集临床资料,检测血液学指标(如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血球体积、白细胞计数、血小板等)、肝功能、肾功能、淀粉酶等,以评价患者的临床改善程度并评估药物不良反应。
2.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分类
患者随访时被采集外周血用于CD4+T淋巴细胞检测,采用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FACSort流式细胞仪,荧光抗体为TriTESTCD3PerCp/CD4FITC/CD8PE,按照说明书操作。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与GraphPadPrism6.0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入组患者一般情况
例患者中男性例,女性15例;年龄为19~55岁;治疗前CD4+T细胞范围14~个/μL,中位数.5(.5,.5)个/μL;HAART治疗组例,未接受HAART治疗组90例。入组时基线CD4+T淋巴细胞的数值为28~个/μL,中位数(,)个/μL。抗病毒治疗方案中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95例和AZT+3TC+奈韦拉平(NVP)24例,治疗与未治疗组性别、感染途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二、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免疫情况分析
相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群,接受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持续上升(中位数从治疗前个/μL上升到治疗12个月后个/μL),12个月后,未经治疗的人群CD4+T淋巴细胞下降明显(中位数从随访前个/μL下降到随访12个月.5个/μL)。见图1。
三、不同CD4初始数值免疫情况分析
以例初始治疗时的CD4+T淋巴细胞数值是否个/μL为限,我们发现初始治疗CD4+T淋巴细胞个/μL的患者在经过12个月的抗病毒治疗后能持续维持在较高的CD4+T淋巴细胞值(中位数从个/μL上升到个/μL),且在各时期均高于CD4+T淋巴细胞≤个/μL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6.00,P0.01)。见图2。
四、药物不良反应
例完成随访的患者中共有85例患者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71.4%),34例(28.6%)患者共发生例次不良反应事件。本研究中仅出现1例免疫重建综合征,可能与入组条件有关(已剔除合并现症机会性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者),也可能与样本量偏少有关。不良反应事件主要表现为实验室检查异常、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其中疲乏最常见有28例(23.5%);其次是眩晕26例次(21.8%)、恶心25例次(21.0%)、ALT升高15例次(12.6%)、WBC下降10例次(8.4%)、贫血6例次(5.0%)、皮疹5例次(4.2%)、关节痛4例次(3.4%)、腹泻2例次(1.7%)、血小板减少2例次(1.7%)。无一例病例死亡。见图3。
以例初始治疗时的CD4+T淋巴细胞数值与不良反应关系进行统计,我们发现不良反应与初始治疗CD4+T淋巴细胞值无关:CD4+T淋巴细胞个/μL组rs=-0.,P0.05;CD4+T淋巴细胞≤个/μL组rs=-0.,P0.05。见表1。
讨论HAART是提高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延长生存寿命的最有效方法,更是预防HIV传播的重要措施[7,8]。HAART由多种抗病毒药物组成,目前国内治疗HIV感染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均包含3种抗病毒治疗药物,其中包括2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1种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研究证实,通过HAART和预防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治疗,可使中青年HIV感染者延长20~50年的生存时间[9]。
CD4+T淋巴细胞基线值的高低可影响HAART后该细胞计数的恢复,直接影响免疫重建速率,揭示了HAART宜争取早期进行的重要性[10]。Maman等[11]对例ART患者研究发现: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个/μL者死亡风险高于个/μL者,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其中,CD4+T淋巴细胞水平常用作确定开始治疗时机的指标,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对治疗后细胞计数增长幅度有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个/μL的病例在治疗后细胞水平增幅更大,随后逐渐趋于平缓,尤其在治疗初3个月表现更为明显[12]。本研究中发现,剔除外界环境影响,基线CD4+T淋巴细胞个/μL的病例在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仍处于较高水平,高于CD4+T淋巴细胞≤个/μL的病例。基线CD4+T淋巴细胞≤个/μL组及CD4+T淋巴细胞个/μL组随HAART治疗时间CD4+T淋巴细胞值均有明显上升。CD4+T淋巴细胞数降至最低值是HAART期间免疫恢复欠佳的决定因素[13],本研究提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个/μL组患者各时期的细胞数量均小于CD4+T淋巴细胞个/μL组。
针对HIV/AIDS患者,HAART治疗均可使CD4+T淋巴细胞值有所上升,而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有助维持较高水平的CD4+T淋巴细胞。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会影响直接医疗费用,计数水平越低,医疗费用越高。尽快给予抗病毒治疗,维持患者免疫功能,可达到降低HIV/AIDS医疗费用的目的[14]。据此认为:早期抗病毒治疗有效,为维持较高水平的CD4+T淋巴细胞及控制医疗费用,HAART治疗不应拘泥于初始CD4+T淋巴细胞水平,宜尽早进行。
但对于开启抗病毒治疗的人群来说,药物不良反应常常影响着抗病毒治疗的持续性和依从性。在接受HAART治疗的例患者1年内因药物不良反应共发生例次,主要不良反应为疲乏、眩晕和恶心等,无一例死亡,提示绝大部分HIV感染者可耐受HAART治疗并可从中获得益处。与相关报道相似: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的毒副反应是较轻的,在临床上可以安全应用[15]。其次,经本研究统计显示:不良反应和基础CD4+T淋巴细胞无关,不良反应和基础CD4+T淋巴细胞无关。结合HAART治疗的有效性,故建议为维持较高水平的CD4+T淋巴细胞,HAART治疗宜尽早进行。
最后,本研究因条件所限欠缺同时监测HIV病毒浓度作为基准评估治疗效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志谢 衷心感谢浙江大学传染病研究所谢天胜博士、衢州十里丰监狱周春华、江德刚医师在课题实施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