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症状 > ASH张会来教授外周T细胞淋
ASH张会来教授外周T细胞淋
北京白癜风哪治的好 http://www.zggylt.com/
ASH
美国佐治亚洲亚特兰大喻经纬张会来医院
编者按:年12月12日,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圆满落下帷幕。虽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给众多参会者的行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却难阻断他们的热情,最终克服各种困难,并收获了满满的知识。恰似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之路,时时充满着艰难,而又处处充满着意外和收获。本刊特邀请医院张会来教授,针对本次ASH会议上关于外周T和NK/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盘点,以飨读者。
ASH
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有成熟T细胞免疫表型的异质型形态改变的侵袭性肿瘤,大致分为特指型和非特指型(PTCL-NOS)。目前用于判断PTCL-NOS预后的评分系统有三种:国际预后指数(IPI)、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及PTCL预后指数(PIT)。然而,目前临床上还未有较为简单而又可靠的用于判断PTCL-NOS患者预后的指标。基于此,ByeongSeokSohn等研究发现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与PTCL-NOS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该研究回顾性收集了年至年该中心例初治接受CHOP或CHOP样方案的PTCL-NOS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定义为淋巴细胞绝对值</uL。研究结果发现例患者中,42例(32.1%)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58例(44.3%)患者有B症状及46例(35.1%)患者有骨髓累及。中位淋巴细胞绝对值为/uL(范围:61-/uL)。根据IPI评分,33例(25.2%)患者为低危组,36例(27.5%)患者为低-中危组,38例(29.0%)患者为中-高危组及24例(18.3%)患者为高危组。单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细胞减少、B症状、ECOG评分、LDH、AnnArbor分期、IPI评分及PTCL预后指数(PIT)与治疗CR率,EFS和OS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淋巴细胞减少是CR(≥vs.,OR=2.,95%CI:1.–6.,P=0.),EFS(≥vs.,HR=0.,95%CI:0.–0.,P=0.)及OS(≥vs.,HR=0.,95%CI:0.–0.,P=0.)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研究表明确诊时淋巴细胞减少与PTCL-NOS患者较差预后明显相关。因淋巴细胞绝对值在初始全血计数中容易获得,该项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该项研究结果(大会摘要号:)。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NK/Tcelllymphoma,ENKTCL)患者经常被误诊为慢性鼻窦炎而延误治疗,导致预后不良。ZhiyuanZhou等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检测16对ENKTCL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清样本,鉴定出种上调和82种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其中选定PTX3和SA9作为候选生物标志物以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发现ENKTCL患者较正常对照具有更高的血清水平PTX3(P0.)和SA9(P0.),并且联合两个指标用于诊断具有更高的特异性(74.65%)和敏感性(93.33%),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敏感的ENKTCL患者治疗后PTX3和SA9显著降低(P0.),而在治疗耐受患者中并未观察到显著的改变,提示血清PTX3及SA9可作为NKTCL诊断和疗效评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大会摘要号:)。
另外,在初治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中的探索,HuaWang等开展一项在初治ENKTCL患者中评估GEP方案(吉西他滨1gmg/m2D1和D8;依托泊苷mg/m2D1-3;PEG-ASP单位/m2D1)的疗效及安全性(NCT)II期、单中心临床试验。其中IE/IIE期患者接受4个周期的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病情稳定后继以累及野放疗(IFRT剂量为50-56Gy)。IIIE/IVE期患者则予6个周期GEP方案化疗。目前已入组20位初诊ENKTCL患者(I和II期患者,n=17,占85%),20例患者单用化疗的CR率为%。15例局限性病变患者经过2个周期的GEP方案后即获得CR。2例IIIE/IVE期患者接受2个疗程化疗后获得CR,1例于4个疗程后获得CR。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AEs)为乏力,14例(n=15)患者证实有纤维蛋白原减少,其中大部分为1/2级,不伴出血或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该研究初步结果显示GEP方案化疗治疗初诊ENKTCL患者是有效且可耐受的,而远期疗效仍需要通过进一步随访加以观察(大会摘要号:)。
专家简介张会来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20年,专注于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研究。现任医院淋巴肿瘤科主任,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衰老协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2年获肿瘤学硕士学位,年获肿瘤学博士学位,年受瑞士政府合作发展基金资助赴南瑞士肿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州Moffitt肿瘤中心接受国际临床试验项目(IVSP)培训。在Blood、Oncotarget、LeukemiaLymphoma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天津市科委、卫生局和医科大学科研项目等。先后获得第二十二届亚太抗癌大会YoungInvestigatorAward,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