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治疗 >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欢迎打赏owo
PS.回复关键字“中医儿科学”获得word版本
第一单元、儿科发展历史
儿科名著名家
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小儿体质“纯阳”。
宋代的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被誉为“儿科之圣”。
宋代的陈文中著《小儿病源方论》,创立小儿“温补”学派的创始人。
明代的万全著《育婴家秘》,提出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肾常不足,脾常不足,肺常不足”
清代的陈飞霞《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辩证纲要。
清代的吴塘提出小儿容易传变、容易感触的特点。
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
年龄分期
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特点,人为划分7个不同阶段: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受到母体的影响)
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到满28天。(适应环境改变,更重功能不成熟)
婴儿期:出生28天到1周岁。(生长发育迅速,营养需求较高,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开始独立行走)
幼儿期:1-3周岁。(体格生长相对减缓、智能发育迅速、活动范围渐广、认知危险能力不足、免疫力低下)
学龄前期:3-6周岁。(体格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完善、免疫功能完善、高度可塑性)
学龄期:6岁到青春期来临。(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发育接近成人、学习的负荷明显增加)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18-20岁)。(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加快、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不稳定)
二、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规律生长
生长:器官、系统、身体的长大,有相应的测量值,有量的变化。
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分化与成熟,有质的变化。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连续性、非迅速性发展、阶段性)
2.体格生长
(1)体重:小于6个月:3+0.6*月龄
6个月到6岁:7+0.5*(月龄-6)
(2)身高:出生50cm;一岁75cm;2岁以上每年增长约10cm。
(3)囟门:前囟:12-18个月龄闭合;后囟:2-4个月龄闭合。
(4)牙齿:4-10个月出现乳牙(共20颗),6岁出现第一颗恒牙(共28-32颗)
(5)呼吸:1-3个月:45-40次/分,随着年龄增大呼吸变慢。
(6)脉搏:新生儿-1岁:-次/分,随着年龄增大,脉搏变慢。
(7)血压:以听到的声音变弱的一瞬间的音作为儿科的血压。
3.发育:质变
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特点
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五脏皆有不足,肺、脾、肾尤甚。肺常不足:呼吸不匀,次数较促;脾常不足:摄食细软;肾常虚:婴幼儿二便不能自控。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出生到一岁时:体重增长3倍;身高增长1.5倍(25cm);头围增长12cm;动作会走会坐;
肝常有余: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功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故为有余。
心常有余:心属火,旺于夏,为壮火之气,使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生机蓬勃,故为有余。
二、病因特点:发病容易,传遍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①多见:外感、伤食、先天因素
②特有病因:先天因素、胎产损伤
③特殊性:机体正气不足,御邪能力的低下;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外感因素以风邪治病居多;体禀纯阳,六气皆从火化,热性病居多。
1.外感六淫、疠气
风邪:阳邪,百病之长。外感致病第一位为伤风、感冒、咳嗽、哮喘等。
暑邪:阳邪,其性炎热。感受暑邪,引动暑风。
火邪:阳邪,发病迅猛。
流行病
2.饮食所伤:太饱伤胃,太饥伤脾。
胎产损伤(多见于剖腹产)
禀赋因素:
遗传病:哮喘、癫痫、地中海贫血
三、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遍迅速
脾为娇脏:呼吸系统疾病
脾常不足:消化系统疾病
肝常有余:易动风抽搐(高热的时候可以清肝,一般不清肝)
心常有余:心火易起
易虚易实:小儿患病正气易虚,邪气易实,虚实之间可以迅速转变。
易寒易热:稚阳未充容易阳虚衰脱,稚阴未长容易阴伤阳亢。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生机旺盛,虽易感邪,也易恢复。
第四单元、儿童喂养与保健
能量代谢:儿童所需能量来自于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
食物的热力作用:食物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以外,也需要提供消化吸收时所需要的能量。食物的热力作用与食物成分有关,蛋白质的热力作用最高,消化蛋白质所需要的能量相当于摄入蛋白质产能的30%;脂肪的热力作用为4%;碳水化合物的热力作用为6%。
碳水化合物:为供能的主要来源,六个月以内的婴儿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蔗糖、淀粉。
脂类:是机体第二供能元素
蛋白质:对于婴儿来说,动物蛋白比植物蛋白所提供的氨基酸要多。除了8种必需氨基酸,组氨酸也是婴儿必须氨基酸;早产儿肝酶低,胱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牛磺氨酸。
矿物质:吃完饭马上吃能减少不适。
二、新生儿期保健
几种生理状态:
(1)马牙:在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
(2)乳腺肿大
(3)假月经:部分女婴4-7天经由阴道流出
(4)螳螂子:小儿生后一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
(5)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三、婴儿期保健
1.喂养方法: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2.添加辅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从一种到多种,逐步添加。
第五单元、四诊概要
体格检查要点
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
增加患儿的安全感
检查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冬天把听诊器焐热;不过多暴露身体部位以免着凉;对年长儿还要照顾他们的害羞心理和自尊心。
小儿得的一般都是支气管肺炎(既有支气管炎又有肺炎)
望诊
五部配五脏(钱乙):
左腮
右腮
额上
鼻部
颏部
肝
肺
心
脾
肾
头型:
头方发少,囟门迟闭:佝偻病
头大,前囟宽大,头缝开解:解颅(囟门不闭)
皮肤干燥,前囟目框凹陷:脱水
指甲指甲菲薄,苍白质脆:营血亏虚
指甲色紫色或呈杵状:心阳不足,气血瘀滞
睡觉的姿势:
小儿阳气足,不愿意盖被子,但是如果有数日表现极其明显——睡姿大字打开,脸朝上的,使用清热方法!如果是屈着身体,则为寒证!如果是趴着(跪着)睡觉,平日鼻孔朝上见人,那么是乳食内积。
看苗窍(舌)
(1)舌体:
胖嫩边有齿痕-脾肾阳虚/水饮痰湿
肿大青紫-气血瘀滞;
强硬-热盛伤津;
胖有裂纹-气血两虚
木舌:心脾积热;
重舌:心脾火炽;
弄舌:心气不足/惊风/智力低下
吐舌:心经有热
连舌:舌系带过短
舔舌:脾经伏热
(2)舌质:
淡白-气血亏虚
绛红、红刺-热入营血
紫黯-气血瘀滞
杨梅舌-猩红热、川崎病
(3)舌苔:
白腻-寒痰食积
黄腻-湿热食积
花剥、状如地图-胃气阴两虚
(4)口、目、耳
口唇淡白-脾虚气血不足;
青紫-血瘀、寒证;
樱红-暴泻伤阴;
干燥-伤津
目框凹陷-阴津大伤
耳背络脉隐现,高热眼泪汪汪-麻疹先兆
(5)齿:逾期不出-肾气不足;齿龈红肿-胃火上冲
(6)咽喉:咽红乳蛾白喉
(7)二阴:阴囊松弛-体虚/发热;
阴囊时肿时复-疝气
阴囊肿大透亮-鞘膜积液;
阴囊阴茎都肿-水肿
前阴红赤-下焦湿热
潮湿瘙痒-蛲虫病
肛周潮红-尿布性皮炎
(8)大便:陶土样大便-胆道闭锁;小婴儿-糊状便;
(9)*指纹:虎口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分为风、气、命三关,适用于3岁以内孩子。将小儿食指命关推向风关,正常指纹淡紫隐隐,不超于风关之上。指纹歌谣: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侧轻重
(10)语言:声音嘶哑到犬吠样咳嗽病人-喉炎
(11)啼哭声:健康小儿哭声:宏亮,有泪
三、问诊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现。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切诊
一指定三关:7岁以下小儿,一指定三关,医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压寸、关、尺,取轻中重,仅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
切胸腹:
胸骨高突-鸡胸
第六单元、辨证概要
辨证
证的本质:人体在疾病或者亚健康背景下所处的某一综合状态。
八纲辨证:阴阳、虚实、表里、寒热
脏腑辨证:
(1)五脏辨证(钱乙):
①肝病,哭叫目直,顿闷项急。
②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③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④肺病,闷乱梗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⑤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第七单元、治疗概要
儿科治疗用药特点
治疗必须及时、准确:小儿疾病传遍迅速。
用药选择必须审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处方精准,药量适度: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
注意顾护脾胃:小儿脾常不足,药石易伤脾胃
不易妄投补益: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重视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的选择:汤剂用量:新生儿为成人量的1/6(30-50ml),婴儿用1/3到1/2(60-ml),幼儿与幼童用1/2到2/3(-ml),学龄儿童接近成人量(-ml)
疏风解表法
止咳平喘法
清热解毒法
凉血止血法
安蛔驱虫法
健脾益气法
回阳救逆法
第八单元、肺炎咳嗽
一、定义:以发热、咳嗽、痰鸣、气促、鼻扇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小儿常见肺系疾病
二、特点:冬春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三、病因病机:
1.外因:感受风邪
2.内因:肺脏娇嫩
3.病位在肺,可以累积心、肝、脾
4.病机关键:肺气闭郁
5.病理产物:痰热、瘀血
四、肺炎咳嗽的转归:
风热寒痰闭阻于肺——痰热闭肺——心气虚弱、心阳虚衰
肺热阴虚、肺脾气虚
(邪热化火,引动肝风)邪陷厥阴
五、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热、咳、痰、喘、煽,其中“喘”(气急)为必备。
六、诊断要点:
1.症状: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新生儿可以有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
2.体征:肺部有固定的中细湿罗音
3.X线:可见片状阴影
七、治疗:
1.治疗原则:宣肺开闭、止咳平喘、治血祛瘀
八、辨证论治:
1.风热闭肺:风热表证、咳、痰、喘、煽,苔薄白或黄
(1)治法:辛凉解表
(2)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甘石汤
2.风寒闭肺:表寒、咳、痰、喘、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1)治法:辛温开肺
(2)方药:华盖散
3.痰热闭肺:发热烦躁、面赤口渴、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间痰鸣、泛吐痰
(1)治法:化痰平喘
(2)方药:五虎汤
4.毒热闭肺:高热、鼻孔干燥、面赤唇红、咳嗽剧烈、喘憋、舌红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1)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2)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5.阴虚肺热:咳嗽
6.肺脾气虚
第九单元、哮喘
定义:哮指声响,喘指气息。哮喘是反复发作性喘促气急,呼气延长,甚者张口抬肩,摇身抱肚。
1-6岁多见;冬春及气候骤变时多发。
发作期
(1)寒性哮喘:咳嗽哮喘,喉间痰鸣,痰白清稀,形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滑——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三子养亲汤。
(2)热性哮喘:咳嗽喘促,哮吼痰鸣,咯痰稠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麻杏石甘汤
(3)外寒内热:喘促,哮鸣,鼻塞加流涕,恶寒无汗,大便秘结,尿黄——大青龙汤
(4)虚实夹杂:射干麻黄汤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反复感冒,自汗,面白少华,神疲,纳差,舌质淡,苔薄白——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
(2)脾肾阳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纳差,大便溏泄,舌质淡,脉细弱——金匮肾气丸
(3)肺肾阴虚:夜间盗汗,消瘦气短,干咳少痰,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麦冬地黄丸,
第十单元、鹅口疮
定义:以口腔(尤其两颊)、舌上散在或满布白色屑状物为特征的口腔疾病,临床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
鉴别点
鹅口疮
口疮
年龄
新生儿及1周岁以内的儿童
婴儿、儿童
疼痛
轻
灼热疼痛
性状
白屑雪片状、可拭去,不易出血
淡黄色或白色溃疡面,周围粘膜红色,不能拭去,拭后出血
部位
口腔粘膜、舌上,可蔓延到喉咙、软腭、鼻腔
口腔、舌上
鉴别点
鹅口疮
白喉
病原菌
白色念珠菌
白喉杆菌
传染性
无
有
部位
口腔、舌上,可以蔓延到咽喉
扁桃体、咽喉部、可以蔓延到上颚或鼻腔处
形状
白屑
白色的假膜,坚韧不容易擦去,强力剥离容易出血
发热
有
有
咽痛
无
有
进行性喉梗阻
无
有
呼吸困难
无
有
病情
一般不重
严重
PS.小儿残余奶块需要与之鉴别!奶块可以用棉棒蘸着温开水除去。
六、辩证思路:
辨别点
实证
虚症
体质
身体强壮
早产、久病体弱、大病之后
起病
急
缓
病程
短
长
白屑
白屑较多甚至堆积成块,周围粘膜红赤
白屑稀散,周围粘膜色淡
伴随症状
发热、面赤、心烦口渴、尿赤、便秘
消瘦、神疲虚烦、面白颧红或低热
重症可以伴随高热、烦躁、吐泻、气促、吮乳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PS.防风对消化道的疼痛效果神奇
PS2.小儿湿热呕吐腹痛-苏叶黄连汤(川黄连0.9-1.2;苏叶0.6-0.9)
PS3.对于两广地区的孩子,黄连可能对蚕豆病孩子引起新生儿溶血
七、治疗原则:清泻心脾积热/滋肾养阴降火
八、辨证论治:
1.心脾积热:口腔舌面满布白屑,热证表象,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指纹紫滞——清热泻脾散(黄连、栀子、黄芩、生石膏、生地黄、茯苓、灯心草、甘草)/泻黄散(生石膏15、山栀子3、防风、藿香21、甘草90、芦根)
2.虚火上炎:口腔舌上白屑稀散,颧红盗汗,手足心热等阴虚虚火之像,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指纹淡紫——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知母、黄柏、肉桂)
第十一单元、口疮(口腔溃疡)
一、定义:以口腔和舌上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或伴发热、流涎为特征的哭腔疾病。大片溃疡或满口糜烂称为口糜。溃疡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
二、病因病机: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浮
三、病位:心、脾、胃、肾
四、辩证思路:口疮发生多在舌尖、舌体上,病变在心;口疮多发生在唇旁、上颚、齿龈,病变多在脾胃。
五、辨证论治:
1.风热乘脾:风热表证表现,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凉膈散(黄芩、金银花、连翘、栀子、大黄、淡竹叶、薄荷、甘草)+银翘散(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2.心脾积热:口舌溃疡糜烂,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滞——导赤散合泻黄散(生地黄、淡竹叶、通草、藿香、栀子、黄连、生石膏、防风、甘草)
3.虚火上浮:口腔溃烂或红或微红,不怎么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口干不渴,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紫——六味地黄丸加味(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肉桂、牛膝)
第十二单元、厌食
一、定义:较长时期(2个月以上)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减少,但精神尚好,小于同龄人饭量1/3以上
二、病因: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
三、病机:脾胃运化失健
四、病位:脾胃
五、治疗原则:内外同治,运脾开胃
六、辨证论治:
1.脾失健运: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形体正常、精神如常——不换金正气散(苍术、厚朴、陈皮、藿香、甘草)+神曲、鸡内金、炒麦芽
2.脾胃气虚:不思乳食、食量减少、面色少华、肢倦乏力——异功散(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鸡内金、神曲、谷芽、麦芽、砂仁)
3.脾胃阴虚:食少饮多,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养胃增液汤(石斛、乌梅、沙参、麦冬、玉竹、甘草、白芍、鸡内金、山楂、谷芽、麦芽)
第十三单元、积滞
定义:乳食喂养不当而形成的食停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
乳食内积:不思乳食,脘腹胀痛,爱腐吞酸,大便酸臭——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脾虚夹积:不思乳食,腹满喜按,大便溏或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面黄身疲——健脾丸(人参、白术、陈皮、麦芽、山楂、枳实、神曲)+谷芽
第十四单元、疳证
定义:脾胃受损,气血津液干涸,导致形体干瘪羸瘦
疳气:形体略瘦,精神欠佳,大便溏——资生健脾丸(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藿香、陈皮、砂仁、山楂、麦芽)
疳积:形体明显消瘦,四肢枯细,肚腹膨胀,烦躁不宁——肥儿丸(人参、茯苓、白术、胡黄连、黄连、麦芽、六神曲、山楂、芦荟、使君子、甘草)、
干疳:形体极度消瘦,面呈老人状,皮肤干瘪,毛发干枯——八珍汤(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第十五单元、小儿泄泻
定义: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泄:大便溏薄而势缓;泻: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
1.感受外邪
2.内伤乳食
3.脾胃虚弱
4.脾肾阳虚
四、病位:脾、胃
五、A组轮状病毒:粪口途径
六、鉴别诊断:
1.痢疾:粪便混有黏冻脓血或血便或果酱样大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
七、辨证论治:
1.风寒泻:大便清稀,色淡,臭味不甚,便后腹痛肠鸣,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淡红,苔白,脉浮,指纹淡红
2.湿热泻:泻下急迫,便稀味臭,量多次频,舌质红,苔黄腻——葛根黄芩黄连汤
3.伤食泻:有伤乳食病史,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伤食症状——保和丸
4.脾虚泻:反复发作,食后作泻,面色萎黄,神疲纳呆+其他脾虚症状——七味白术散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愈,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形寒肢冷+其他脾肾阳虚症状——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附子、人参、白术、干姜、补骨脂、肉豆蔻、诃子、五味子、甘草)
6.气阴两伤:泻下无度,神萎不振,眼眶囟门凹陷,口渴尿少+伤阴伤气症状——人参乌梅汤
7.阴竭阳脱:泻下不止,精神萎靡,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脉冷微欲绝——参附龙牡救逆汤(红参、附子、龙骨、牡蛎、)
八、其他疗法:小儿推拿、苍术
第十六单元、小儿多动症
定义:活动过度,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不稳,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
症状: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冲动、学习困难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注意力测试、智力测试、其他行为量表、脑电图
体征
诊断标准
活动水平高的正常儿童
智力障碍
抽动障碍
儿童孤独谱系障碍
先天禀赋不足
2.
六、中医病机:
1.阴阳失调
七、病位:心、肝、脾、肾
八、辨证论治:
1.心肝火旺:安神定志灵加减(柴胡、黄芩、钩藤、决明子、连翘、当归、天竺黄、石菖蒲、远志、益智仁)
2.痰火内扰: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陈皮、胆南星、半夏、天竺黄、瓜蒌、枳实、石菖蒲(有烦)、茯苓、珍珠母)
3.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枸杞、菊花、龙骨、龟甲)
4.心脾两虚:归脾汤合甘麦大草汤(党参、白术、茯神、炙甘草、黄芪(养心安神除烦上济心肺)(或以五指毛桃代)、大枣、远志、酸枣仁、龙艳茹、当归、浮小麦)
第十七单元、儿童抽动症
定义: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肌抽动或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为特征。
第十八单员、惊风
定义:指小儿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的危重病症
急惊风: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抽风、昏迷
(1)病因:外感、湿热、暴受惊恐
(2)病位:心、肝
(3)病机:热扰心肝
(4)诊断:突然发病,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
(5)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脑电图、CT、MRI
2.慢惊风:来势缓慢,抽搐无力,时作时止
(1)辨证论治:辨脏腑(脾、肾);辨阴阳
①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
②阴虚风动:大定风珠
③脾肾阳虚(衰):固真汤
3.慢脾风:慢惊风中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症候
三、症状特征:四证八候(急惊风)、八证(慢惊风)
1.四证:(急惊风)
(1)风证-牙关紧闭、双目窜视、四肢抽搐、项背强直
(2)惊证-昏谵惊叫、惊恐不安
(3)痰证-咳嗽气促、痰涎壅盛、满口痰浊、喉中痰鸣、神志不清
(4)热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高热烦躁、便秘馊赤、渴喜冷饮
2.八候:
(1)搐-肘臂伸缩
(2)搦-十指开合
(3)掣-势如相搏
(4)颤-手足头身动摇
(5)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6)引-手若挽弓
(7)窜-目珠斜视、或左或右
(8)视-直视似怒、睛露不活
3.八证
四、范围:属于小儿惊厥
1.急惊风:高热惊厥、急性中毒性脑病、各种颅内感染等引起的抽搐
2.慢惊风:代谢疾病与水电解质紊乱、脑发育不全与损伤、出血、缺氧,以及各种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恢复期出现的惊厥等
五、热性惊厥:(最常见)
1.患病率:2%-5%
2.首发年龄:3-6岁,最后发作不超过6-7岁
3.出现时间:发热第一天(24小时内),体温骤然升高时
4.临床症状:
呈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先发热后惊厥,体温在38度以上;持续时间短:数秒到10分钟左右
发作时间持续15分钟以上;24小时内惊厥发作2次或以上;惊厥发作后神经系统异常体征;热性惊厥复发5次以上;体温不太高
鉴别诊断:癫痫-反复发作无热惊厥
治疗原则:先止痉,重在治标(清热、豁痰、镇惊、熄风)
石菖蒲-豁痰!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南星-豁痰
8.辨证论治:
(1)气营两幡:清瘟败毒饮
(2)邪陷心肝
(3)湿热疫毒:疫毒痢+主证-清热化湿、解毒息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
(4)暴受惊恐:不一定发热,热表现在舌脉指纹上-镇惊安神,平肝熄风:琥珀抱龙丸加减
第十九单元、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定义: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矿化、造成骨骼病变。
2岁以内、北方多
D作用:促进钙磷的吸收;减少肾小管对钙磷的排泄;促进钙磷在骨质的沉降
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小于3个月的婴儿,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恼、夜间惊啼、睡眠不安、汗出、环秃。
激期:除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外,同时可有不同程度的骨骼改变。(生长最快的部位的骨骼改变)
(1)骨骼改变:①头部:囟门较大、乳牙萌出迟、用手压后枕部有乒乓球方颅;②肋骨与软骨交界处膨大如串珠,赫氏沟,肋下缘外翻;③四肢骨骼端膨大
3.恢复期:血清钙、磷浓度恢复正常
七、鉴别诊断: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脑积水
八、病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九、辨证论治:
1.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
2.脾虚肝旺:益脾镇惊散加减(四君子+白芍、郁金、灯心草、钩藤)
3.脾肾亏虚:补天大造丸(熟地、泽泻、丹皮、山萸肉、牛膝、山药、茯苓、鹿茸、紫河车、龟甲、菟丝子、怀牛膝、杜仲)
十、西医治疗:维生素D治疗:每日50-μg(0-IU)或1,25-(OH)2D3(0.5-2.0μg)罗钙金,视情况在2-4周后改成预防量。
十一、中西医结合治疗
龙牡壮骨颗粒
第二十单元、急性肾小球肾炎
定义: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以急性起病,水肿、少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为特征
有前驱感染:90%有链球菌的前驱感染
浮肿(始于眼睑,晨起明显,下行性,非凹陷性)、尿少
血尿:起病几乎都有血尿(50-70%为肉眼血尿)
高血压:30-80%病例有血压增高(学龄前儿童/80mmHg;学龄儿童/90mmHg)
+~+++
常证
(1)急性期:
①风水相搏(外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②湿热内侵(疮毒):小蓟饮子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2)恢复期
①肺脾气虚:参苓白术散
变证
(1)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2)水凌心肺:己椒苈黄汤合参附汤加减
(3)水毒内闭: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
第二十一单元、肾病综合征
定义:简称肾病,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症候群。
病因病机:肺脾肾三脏亏虚,属于水肿阴水范畴
鉴别诊断
鉴别点
肾病综合征
急性肾小球肾炎
前驱感染史
可以有
感染后1-2周发病
病情
重
可重
水肿
明显,指凹性
轻,非指凹性
高血压
多无
多有
急性肾衰
肾前性
肾性
血尿
可以有
明显
蛋白尿
明显
可以有
低蛋白血症
有
无
高脂血症
有
无
抗“O”增高
无
有
C3下降
可有
有
诊断要点:
单纯性肾病:蛋白尿(+++以上);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明显水肿
肾炎性肾病:四大特征+或明显血尿、或高血压、或持续性氮质血症、或血总补体(CH50)量或血补体C3降低
辨证论治:
脾虚湿困:实脾饮
脾肾阳虚:真武汤合五皮饮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
第二十二单元、水痘
*
定义:感受水痘时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皮肤、黏膜斑丘疹、疱疹、结痂,分批出现,同时存在
10天左右,为自限性疾病
潜伏期
出疹期:分批出现、瘙痒感、向心性分布、太小不一的水疱,容易溃破,皮肤黏膜侵犯粘膜,口腔、结膜、外因等粘膜处
风热轻证与热毒重证:
(1)发热轻重
(2)疱疹大小、分布稀疏浓密
七、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利湿
八、辨证论治:
1.邪伤肺卫:发热轻微,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疱疹红润,疱浆清亮,分布稀疏:银翘散加减
2.邪炽气营:大热不退,面红目赤,分布较密,疹色紫黯、疱浆浑浊:轻清胃解毒汤
第二十三单元、手足口病
一、定义: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急性发疹性时行疾病,以手足掌、臀、口腔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
二、特点: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夏秋多发,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无合并症者5-7天可以自然痊愈
三、病因病机:邪郁肺脾(卫表)、邪毒内蕴结湿、邪毒炽盛
四、病因病机:
(1)1期:婴儿和儿童,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
(2)2期:少数可以出现中枢神经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症状
(3)3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4)4期:心动过度(个别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
(5)5期:恢复期,体温回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改善
五、临床表现: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好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不稳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呼吸超过30-40次/分,要警惕神经源性水肿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次/份),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6)血糖升高
六、诊断要点:潜伏期2-10天,有接触手足口病史,手足臀斑丘疹、疱疹,可以伴随发热、咳嗽、流涕、口痛、纳呆、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个别可以合并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
七、辨证论治
1.邪犯肺脾:甘露消毒丹加六一散+车前子
2.湿热蒸盛:清瘟败毒饮加减
二十四单元、麻疹
一、定义:感受麻毒时邪(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目赤胞肿、眼泪汪汪、口腔粘膜出现麻疹黏膜斑、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为主要症状。
二、*传染病学:发病前2天到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6个月-5岁小儿多见,发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
三、病因病机:感受麻毒时邪,肺脾热炽,可伴随肺胃阴伤、毒陷心肝。
四、分期:初热期、出疹期、恢复期
五、临床表现:
1.初热期:持续2-4天,发热、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咳嗽流涕,两侧颊黏膜可见0.5-1mm直径大小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称为麻疹黏膜斑,可伴呕吐、腹泻
2.出疹期:持续3-5天,一般在发热3-4天后在耳后、发际出疹,向面、颈、躯干蔓延,2-3天遍布全身到手足心处。麻疹初为2-5mm淡红色斑丘疹,后融合成不规则片状,颜色加深。
3.恢复期:出疹后3-4天,退烧,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减退,出现糠麥样脱屑并间淡褐色的色素沉着,2-3周消失
六、诊断:
1.潜伏期:10-14天
2.当地有麻疹发生或流行,前驱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鼻涕可间麻疹病毒抗原,血清麻疹抗体发病后3天可以诊出
七、治疗原则:早期宣透,中期清解,后期养阴
八、辨证思路:
辨别点
顺证
逆证
病情
轻
重
精神
多正常
烦躁神昏
发热咳嗽
不重
高热,咳剧
气促
无
有
抽搐
无
有
出疹顺序
耳后到头面到胸背到四肢到手足心
无顺序或出疹不畅或暴出暴收
皮疹特点
先鲜红再暗红,分布均匀
紫暗,分布稠密,分布不均匀
九、辨证论治:
1.顺证:
(1)邪犯肺卫(初热期):目赤畏光,流泪倦怠,发热2-3天口腔两颊出现麻疹黏膜斑,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浮紫:宣毒发表汤加减(升麻、葛根、浮萍、荆芥、防风、薄荷、金银花、连翘、前胡、牛蒡子、桔梗、甘草)
(2)邪炽肺脾(见形期):持续发热,起伏如潮,疹随潮出,烦躁,渴欲饮水,疹点先见耳后,一直到手足心,疹从稀疏到稠密,从鲜红到暗红,突出皮面,触之碍手,压之褪色,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指纹紫滞:清热透表方加减(桑叶、菊花、蝉蜕、牛蒡子、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紫草)
(3)肺胃阴伤(恢复期):发热减退,疹子回收,舌红苔少,脉细数: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白扁豆、石斛、甘草、桑叶)
2.逆证:
(1)麻毒闭肺:高热不退,喉中痰鸣、鼻翼煽动,烦躁不安,疹出不畅或紫黯稠密,舌红苔黄,脉数,指纹紫滞: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2)麻毒攻喉:发热不退,咽喉肿痛,咳如犬吠,声音嘶哑,吸气困难,疹点稠密紫黯:牛蒡甘桔汤加减(牛蒡子、连翘、射干、金果榄、玄参、桔梗、甘草、山豆根、金银花、黄芩、黄连、栀子)
(3)邪陷心肝:高热不退,神昏抽搐,疹子密集紫黯,舌质红绛,舌苔黄糙: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
十、预防: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二十五单元、风疹
感受风疹时毒(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
1-5岁居多,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
疹前期:半天-1天,见于肺卫表证及耳后、颈后、枕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出疹期:发热第1-2天出疹,1天内布满全身,皮疹为淡红色细小丘疹,有痒感。出诊后2-3天皮疹消退,无脱屑,无色素沉着
邪郁肺卫:银翘散
邪犯气营:透疹凉解汤(桑叶、薄荷、牛蒡子、蝉蜕、金银花、连翘、黄芩、紫花地丁、赤芍、红花)
二十六单元、猩红热
定义: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
3-15岁儿童发病多见,患病后获得免疫力。
疹前期:24小时内,骤然发热,高达39℃以上,咽喉红肿疼痛或有腐烂
出疹期: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出疹时高热,皮肤弥漫潮红,布有均匀的针尖大小的猩红色丘疹,呈鸡皮样,伴有痒感。在皮肤褶皱处如腘窝、肘窝、腹股沟出皮疹密集,呈线状。面部皮肤潮红,口周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舌苔剥脱,舌质红绛,舌乳头肿大如刺,称“草莓舌”
恢复期:情况好转,体温降为正常,皮疹按出疹顺序3-5天消退,退疹后有片状脱皮,无色素沉着
*鉴别诊断
病名
麻疹
风疹
猩红热
初期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麻疹黏膜斑
轻度发热、咳嗽、流涕,耳后、颈后、枕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发热较高,咽喉肿痛或伴腐烂
发热与出疹的关系
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
发热半天-1天出疹,出疹时发热不高
发热数个小时-1天出疹,出疹时高热
皮疹特点
红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开始到手足心,3-4天出齐,3-4天退疹
淡红色斑丘疹,比麻疹细小,1天内自面部布满全身,手足心少或无疹,2-3天退疹
皮肤弥漫潮红,布满密集针尖大小猩红色丘疹,自耳后、颈部、上胸到全身,2-3天出齐,面部潮红无皮疹,皮肤褶皱处呈线状疹,3-5天退疹
特殊体征
麻疹黏膜疹
颈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口周苍白圈,草莓舌,线状疹
恢复期
退疹后有面包糠状脱屑和色素沉着
退疹后有少量脱屑,无色素沉着
退疹后有脱皮,无色素沉着
八、辨证论治:
1.邪犯卫气:发热突起,恶寒头痛,喉咙肿痛或腐烂,皮肤潮红:解肌透痧汤
2.气营两幡:壮热不解,烦躁口渴,面部红赤,咽喉肿痛腐烂,皮肤潮红,色红加丹或紫红有瘀点,有草莓舌:凉营清气汤加减
3.肺胃阴伤:身热渐退,咽喉肿烂渐减+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
二十七单元、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定义: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
1.5岁,20%出现冠状动脉损害,对心血管系统病变最为严重,造成的死亡原因多为心肌炎、冠状动脉瘤破裂或心肌梗死四、病因病机:温热邪毒
卫气同病
气营两幡
气阴两伤
初期(1-2周):大中小血管炎
极期(2-4周):血栓、动脉瘤
肉芽肿期(4-7周):中动脉肉芽肿,冠状动脉或完全阻塞
后遗症期(7周):血管内膜增厚,出现瘢痕
1.发热:发热39℃以上,持续5天以上(2周-1个月),抗生素治疗无效
2.肢端变化:手足红斑,硬性水肿,恢复期有指、趾末端膜状脱皮(或有肛周脱皮)
3.球结膜充血
4.口腔粘膜改变:杨梅舌、口唇皲裂
5.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管肿大
6.红色斑丘疹
八、诊断要点:发热5天以上+眼结膜充血、杨梅舌、硬性水肿、颈部淋巴结肿大
九、鉴别诊断:
麻疹
川崎病
相同点
发热3天后出现皮疹眼结膜充血及脱皮
不同点
①麻疹黏膜斑
②恢复期色素沉着、糠麸样脱屑
③无肢端改变
④血常规支持病毒感染
①皮疹多形性
②肢端表现:手足红斑硬肿,手足特征性膜状脱皮,肛周脱皮
③无色素沉着
猩红热
川崎病
相同点
发热、皮疹、杨梅舌、脱皮
不同点
①3岁以上儿童
②细菌感染
③24小时内皮疹
④无肢端改变、卡疤反应、肛周脱皮
⑤细菌培养有溶血链球菌生长
⑥青霉素治疗效果好
①5岁以下儿童
②全身血管炎
③发热3天出疹
④有肢端改变、肛周蜕皮
⑤抗生素治疗无效
十、辨证要点:卫气营血辨证
1.卫气同病
2.气营两幡
3.气阴两伤
4.兼证:形成瘀血:手足硬肿,心悸
十一、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卫气同病:银翘散合白虎堂
气营两幡:清瘟败毒饮
气阴两伤: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
十二、西医治疗:控制血管炎症,抗血小板凝聚,防止并发症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显著降低
肠溶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聚集:双嘧达莫
糖皮质激素:不以单独使用
二十八单员、紫癜
定义: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临床特征,常伴有鼻衄、齿衄,甚至呕血、尿血、便血。西医范围“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病机:火
过敏性紫癜
病因:
中医病因:实证
①风热毒邪、湿热内伏
②血热妄行、血不循经
西医:IGA介导的免疫损伤假说
2.表现:
①全身性小血管炎
②血管小血管有淋巴细胞、多形核细胞、嗜酸性细胞
③皮损毛细血管壁有IGA沉淀
3.临床表现:
①皮疹
②胃肠道症状:下腹痛伴呕吐,或有大便隐血或肉眼血便
③关节症状:关节肿痛,游走性,可反复发作
④肾脏损害
辨证论治:虚症、实证、血瘀
治法:止血第一,消瘀第二,宁血第三,补虚第四
治疗:
①风热伤络:银翘散
②血热:清瘟败毒饮(生石膏、小生地、犀角、川黄连等)
③气不摄血:归脾汤/丸
④阴虚血旺:大补阴丸、二至丸、六味地黄丸
8.急重症西医处理:
①止血药:止血敏、止血芳酸
②皮质激素: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强的松
③免疫抑制剂
⑤输血:输血小板
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2g/kg,一天;1g/kg,2天
⑦脾切除
其他:
蝉蜕:治血圣药-风热
大黄:止血不留瘀-血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断:血小板小于*10e9
分型:急性期、慢性期、反复期
二十九单元、流行性腮腺炎
定义: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又称痄腮: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
病因病机:风温邪毒侵犯少阳
经脉受阻:腮肿疼痛
表里失和:发热头痛
由表入里:壮热烦躁、腮肿坚硬
热毒炽盛
可以从少阳侵犯到厥阴
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口腔粘膜—血液—第一次病毒血症—唾液腺—第二次病毒血症—其他器官如睾丸等
临床表现:
①是一种唾液腺炎
②并发症
*特点腮肿边缘不清、皮肤颜色不改变、无浓液、腮管红肿
中医治疗原则:清热解毒
常证:
①温毒在表: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柴胡疏肝散
②热毒蕴藉:高热烦渴,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舌质红,苔黄:普济消毒饮,如果伴随少阳证,大柴胡汤加减
变证:
①邪窜睾腹:睾丸肿痛,少腹疼痛:龙胆泻肝汤
②邪陷心肝:高热不退,头痛项痛,呕吐,嗜睡神昏,四肢抽搐: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
其他治疗:
外治法:青黛散,米醋调和外敷(涂完干了又涂一层)。紫金锭研末,米醋调和外敷。
单方:①夏枯草15、板蓝根15,水煎服;②紫花地丁15,水煎服;③鲜海金沙30或干根15,水煎服
预防与调护:
三十单元、胎黄
定义: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的一种病证
概述: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蓄,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表现,新生儿胆红素5-7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特点
(1)胆红素生成过多
(2)联结的胆红素量少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4)新生儿肝肠循环特点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吸收增加
鉴别
生路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
出生后2-3天
出生后24小时内,或出现后1-2周。甚至3-4周
消长情况
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出生后7-10周消退,早产儿可以延长到4周
持久不退,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迅速加深,或退而复现
黄疸程度
轻,胆红素足月儿12mg/dl
重,胆红素足月儿12mg/dl
伴随症状
一般情况好,睡眠好,吸吮有力,双声哭
一般情况不好,睡眠不好,吸吮无力,单声哭(脑性尖叫)
病理性黄疸的现代病因:胆红素产生过多;肝细胞摄取、结合胆红素障碍;肝肠循环增加;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感染性黄疸
诊断:病理性胎黄:全身皮肤、巩膜黄染
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发展快,或消退后黄疸复现,或黄疸出现较迟,持续不退,精神倦怠,嗜睡,不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惊惕甚至抽搐
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1)警告期(12-24小时):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肌张力减低
(2)痉挛期(12-48小时):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轻者双眼凝视;重者肌张力增高、呼吸暂停、双手紧握、双臂伸直内旋
(3)恢复期(2周):吃奶反应逐渐好转,抽搐次数减少,角弓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逐渐恢复
(4)后遗症期(一辈子):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生理性可以不治疗,病理性“利湿退黄”
(1)湿热熏蒸:主证+黄如橘皮,或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主证+色泽晦暗无华,四肢不温,大便灰白,小便深黄,舌淡苔白腻:茵陈理中汤+附子
(3)气滞血瘀:主证+色深黄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或大便灰白,舌紫黯瘀点,苔黄或白:血府逐瘀汤
九、西医治疗:对因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