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治疗 > 经方医案周仲瑛治疗外感热病医案四则

经方医案周仲瑛治疗外感热病医案四则



刘军连怎么挂号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380630.html

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侵入人体、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并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病毒等引起的疾病。

中医学认为,外感热病是人体的正气与温热病邪激烈相争的过程,通过辨证采取祛邪、扶正治疗,最终人体正气逐渐战胜病邪而使热病治愈。在这过程中,因邪能伤正,势必产生不同程度的脏腑、组织器官损伤,以及经络、气血津液的机能紊乱与损耗。因此,热病初愈这一特定阶段,应及时进行调整和修复,采取各种措施使其痊愈和复原。

《内经·热论》中详细讨论了热病的成因、证候分类、发展规律、治疗大法、禁忌和预后,以后有了"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并在学术争鸣过程中逐渐积累了防治外感热病的丰富经验,同时也非常重视瘥后调理(恢复期的康复医疗)。如:《内经·热论》提出"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视其虚实,调其逆从";《伤寒论》在六经辨证后,列"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专篇,《温热经纬·疫证条辨》叙述了外感热病瘥后治疗法则和经验等。

医案一

  沈某,男,12岁,学生,年8月2日初诊。患者以“突然发热(体温39.2℃)、头痛,伴呕吐2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后相继出现抽搐、神志不清,呼吸急促,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型极期。体检:体温38.6℃,呼吸22次/分,血压/mmHg,神志不清,面部紫绀,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迟钝,颈项强直,两肺(-),心率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未引出,克布氏征阳性,舌质鲜红、苔黄腻。血检:白细胞12×/L,中性粒细胞80%。脑脊液检查:白细胞/mm3。

  辨证:暑温病,气营两燔证。

  治法:清气凉营。

  处方:药用清气凉营注射液(组成:大青叶、石膏、知母、银花、大黄、鸭跖草、赤芍、白茅根),每次30ml,每日2次,静脉点滴,同时配合西药补液,纠正呼衰、脱水等对症治疗。药后2小时额上出微汗,体温逐渐下降,32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随之神志转清,能进流汁,5天后症状基本消失,颈软,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6×/L,中性粒细胞70%,以清暑益气汤调养1周后,于8月18日出院。

  按:病毒性高热虽有温病卫气营血传变的一般规律,但其病理中心在气营,据此采用清气凉营法,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主张到气就可气营两清。本例患者证属暑温气营两燔,治应清气凉营,阻断病邪进一步深入,后期用清暑益气汤调养善后。清气凉营注射液通过静脉给药,药后汗出热退,方中大青叶清热解毒,金银花清气分之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兼养阴,大黄泻火解毒、凉血化瘀、荡涤里热,鸭跖草清热化湿透邪,赤芍凉血化瘀,白茅根清热生津、利尿除湿,诸药合用具有清气泄热、凉营解毒、化湿透热之功,从而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医案二

  王某,男,44岁,年7月1日初诊。患者一年前患病毒性脑炎,医院治疗,高热、痉挛期间曾服用妥泰预防癫痫,之后对往事部分失去记忆,外出不能自行回家,对老同学、老朋友已不能相识。时有烦躁,纳差,大便略溏,日解2次左右,舌质紫,边有齿印,苔淡黄薄,脉细滑。查B超示:右肾轻度积水。周仲瑛教授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瘀内生、清窍失养,治以益气养阴,化痰祛瘀。药用:葛根15g,太子参10g,麦冬10g,炒玉竹10g,丹参15g,郁金10g,石菖蒲10g,炙远志5g,莲子心30g,龟板(先煎)12g,知母10g。60剂。口干加生地、石斛,烦躁加百合、龙齿,寐差加合欢皮、炒酸枣仁。

  二诊(年9月28日):患者服药2个月,记忆力有明显改善,已能认识旧友,外出亦能自行返家,但尚未完全恢复,近事善忘,情绪稳定,食纳良好,寐安,二便调,苔薄黄,质暗红,脉细弦。周仲瑛继以此方出入加减调理2月余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

  按:本案为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患者,就诊时虽无发热症状,以健忘、记忆力减退为主症。但医者需见病知源。周老认为,本案的原发病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高热抽搐,热毒炽盛,必然耗伤气阴,以致气阴两虚,肾精不足、脑髓失养,痰瘀阻窍,本虚标实。在恢复期,阴津一时难以恢复,故患者出现口干、烦躁的表现,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周仲瑛教授以益气养阴治其本,又化痰祛瘀、开窍宁神治其标,标本兼顾。选方以太子参、麦冬、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益气养阴,补肾填髓,宁心安神;远志、半夏、石菖蒲化痰通窍;丹参、郁金活血化瘀;炒酸枣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药病证相合,故疗效显著。

  医案三

  徐某,男,60岁。以“发热头痛、腰痛6天,尿少4天”为主诉来诊,年12月27日入院初诊。6天前突起畏寒发热,头痛,腰痛,全身痛,频发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刻下:身热不尽,口渴心烦,小腹胀满隐痛,大便2日未解,尿量明显减少,有血性尿膜,24小时尿量约80~ml。査体:体温37.5℃,脉搏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80mmHg,精神萎靡,神志清楚,目红,面部潮红,唇发绀,口腔黏膜有出血点,心率86次/分,律齐,两肺(-),腹部平,无压痛,两侧肾区有触痛,叩击痛(+++),舌质红绛,苔黄燥、焦黑、卷缩,脉细数。化验:白细胞/mm3,中性71%,淋巴13%,异淋16%,血红蛋白13.5g/dl,血小板00/mm3,血尿素氮90mg/dl、血肌酐14mg/dl。

  诊断:(瘀热水结,热郁津伤型)疫斑热(西医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治则:泻下逐瘀,清热利水。

  方剂:桃仁承气汤、增液汤加减。

  方药:生大黄30g(后下),芒硝10g,炒枳实15g,桃仁10g,丹皮10g,生地10g,麦冬10g,猪苓15g,茯苓15g,知母10g,白茅根15g,玄参10g,赤芍10g,车前子15g(包),甘草梢6g,泽泻15g。2剂。

  二诊(年12月29日):药后当晚大便1次,小便2次,每次约ml,昨日大便3次,小便总量为ml,身热已退,小腹胀、腹痛、呃逆消失,唯有纳谷不香,口渴心烦,精神萎靡,目红,面部、颈胸部潮红,口腔黏膜及腋下部有出血点,两侧肾区触痛(+),叩击痛(++),舌质红绛,苔黄燥干无津。化验:白细胞00/mm3,中性74%,淋巴23%,异型淋巴细胞3%,血红蛋白14g/dl,血小板/mm3,血尿素氮70mg/dl,血肌酐7mg/dl。治以泻下通瘀、滋阴利水法。方药如下:生大黄20g(后下),芒硝10g,炒枳实15g,桃仁10g,丹皮10g,生地15g,麦冬10g,猪苓15g,阿胶10g(烊化),茯苓15g,白茅根15g,芦根15g,玄参10g,赤芍10g,车前子15g(包),川石斛10g,泽泻15g。2剂。

  三诊(年12月31日):昨日24小时尿量0ml,血性尿膜消失,大便3次。刻下:疲劳乏力,口渴,纳差,舌质红绛,苔黄燥少津,脉细数。治以滋阴生津利水法,猪苓汤加减。方药如下:猪苓15g,阿胶10g(烊化),生地10g,麦冬10g,玄参10g,茯苓15g,白茅根15g,泽泻15g,丹皮10g,赤芍10g,芦根15g,六一散10g(包),川石斛10g,玉竹10g,天花粉15g,北沙参10g。3剂。

  四诊(年1月3日):昨日24小时尿量ml,大便日行1次。刻下:疲劳乏力,口渴,腰痛,腰酸,目干涩,胃纳略增,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病已越过多尿期进入恢复期。肝肾阴虚,拟以滋养调补。方药如下:生地10g,熟地10g,山萸肉10g,茯苓15g,丹皮10g,制首乌10g,枸杞子10g,川石斛10g,炙女贞子10g,旱莲草15g,怀牛膝10g,泽泻15g,赤芍10g,炒六曲10g。5剂。

  于年1月16日治愈出院。

  按:热毒由气入营,热与血搏,血热血瘀,瘀热里结阳明,血蓄下焦,血瘀水停,则肾关不利。同时温邪最易伤阴,肠腑津伤,无水行舟,故大便秘结不行。热入下焦,肾阴耗伤,化源枯竭,故尿少或闭。因此,治以泻下通瘀、滋阴利水合法。通过泻下使热从里泄,因邪热从腑下泻,下焦壅结的瘀热得到疏通,则肾的气化功能也可相应改善。而滋阴不但可以“增水行舟”,而且可助肾化水,通利小便,达到存阴保津的目的。泻下通瘀法与滋阴生津法的配合,更有增液通腑、通瘀散结、滋阴利水等多种综合作用。故能使病情转危为安。

  医案四

  袁某,男,30岁。年11月16日入院,初诊。诉年11月12日突起畏寒发热2天,随之高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全身痛,伴恶心、呕吐,纳谷不香,口渴,便秘,大便2天未解,来院就诊。查体:体温39.7℃,脉搏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50/30mmHg,精神萎靡,神志淡漠,目赤,面部及颈胸部潮红,上腭黏膜有网状出血点,腋下及背部见散在性出血点,心率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腹软,有轻度压痛,双侧肾区触痛(+),叩击痛(++),下肢无出血点,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6×/L,中性68%,淋巴22%,异淋10%,红细胞5.6×/L,血红蛋白g/L,血小板4.9×/L,血尿素氮35mg/dl,血肌酐6mg/d1。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胞(++),管型3/HP,血性尿膜。

  诊断:(气营两燔、热毒内陷型)疫斑热(西医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低血压期)。

  治则:清气凉营、行气宣郁。

  方剂:清瘟败毒饮、四逆散加减。

  血压仍下降,为30/20mmHg,随后应用抗厥注射液(由枳实、山萸肉、丹参组成)6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ml中,快速静滴,药后30分钟血压上升至60/40mmHg。继续静滴改为每分钟50滴,加服清瘟口服液(由大青叶、生石膏、银花、野菊花、大黄、知母、赤芍等组成),1次10ml,1日4次,口服药1小时后,血压上升至80/60mmHg,体温39.2℃,药后2小时血压90/60mmHg,体温38.9℃,大便1次。服药后4小时血压/60mmHg,体温38.8℃,大便1次,继用抗厥注射液60ml加入5%GNSml中,缓慢静滴,药后8小时解大便1次,体温38.2℃,血压/70mmHg,随后停用抗厥注射液。

  二诊(年11月17日),三诊(年11月19日,第8病日),患者病情持续转好。

  四诊(年11月21日,第10病日):腰膝酸软无力,头晕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细,24小时尿量ml,大便日行2次,复査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均正常,越过少尿期、多尿期进入恢复期。患者于年1月26日治愈出院。

  按:本案为气分热毒炽盛,传入营分,症见气营两燔之候。燥热内结肠腑,而致伤津耗液。热毒内陷,热深厥深,阳气内郁,不能外达,气滞血瘀。故投清气泄热、凉营解毒与行气活血、扶正固脱之剂并用。清瘟口服液具有以下为清的作用,加之其解毒作用,控制了病毒血症,毒解则热自退。并取抗厥注射液行气活血、通利脉络,以助血压的回升,复合扶正固脱之品,保护细胞结构和功能,更能起到稳定血压的作用,有利于疾病恢复,故越过少尿期、多尿期,缩短了病程。(本文摘自《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实录》)

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网(中国中医药报5版 (本文摘自《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实录》)

注意:注:文中所涉及到的各类药方、验方以及治疗方法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xfc.com/lbgyzl/14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