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治疗 > 血小板的假性减少的案例分享
血小板的假性减少的案例分享
血小板卫星现象可导致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甚至导致不必要的临床治疗,应当引起临检工作者的充分重视[1-2]。今天分享的是医院检验科朱建锋等发表在血液学权威杂志《Blood》上的一个案例,借助该案例,让我们对这一罕见现象及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做个全面的了解。这是一位84岁的女性,因胸部不适、呼吸困难和下肢水肿入院。她曾在年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后开始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g/L,白细胞计数13.49×10^9/L,血小板计数45×10^9/L。Wrights-Giemsa染色的外周血涂片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占60%,同时我们发现了血小板卫星现象。有趣的是血小板大都围绕在淋巴细胞周围(见图A,B;放大倍数×倍),甚至出现包绕在淋巴细胞胞质碎片周围的现象(见C,D;放大倍数×倍)。我们采用枸橼酸钠替代EDTA-K2抗凝管重新采样并立即上机检测,得到纠正后的血小板结果为×10^9/L。流式细胞术检查提示存在单克隆B淋巴细胞群,比例高达27.8%,其标记物CD19、CD20、CD22、FMC-7、CD23、CD25、CD、CD和kappa轻链阳性。患者确诊为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但不幸的是她因为并发脑出血,未能接受进一步的诊断分型治疗。血小板包绕在中性粒细胞周围是血小板卫星现象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认为是与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EDTA)诱导的血小板激活有关,临床上这种EDTA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减少(pseudothrombocytopenia,PTCP)被称为EDTA-PTCP[1]。近年来,在套细胞淋巴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等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血小板卫星现象亦有少量报道[3,5],而肿瘤性淋巴细胞胞质碎片周围出现血小板卫星尚未有报道。本病例出现血小板卫星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肿瘤性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异常而导致吸附血小板,从而发生卫星现象。临床上我们应当注意血小板卫星现象引起的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该情况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呈轻度至中度,在临床上极易被忽略。对于这类患者,要及时进行外周血涂片显微镜观察,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