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急性淋巴管炎 > 淋巴管炎治疗 > 少年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竟是ldquo

少年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竟是ldquo



全景案例

小陈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学生,因急性发热伴医院就诊,CT检查发现小陈双肺炎症并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听到这个结果,小陈家属感到非常紧张,好好的孩子怎么发个烧就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脏还肿大了,不会是恶性肿瘤吧?心急如焚的陈爸爸急忙带着儿子赶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在医生的建议下,陈爸爸带着儿子来到全景广州中心行PET/CT全身检查,查找原因。

检查结束后,小陈确实存在全身多处病变,但从影像上看,并不支持恶性肿瘤,更倾向于感染性病变。

影像所见:1.鼻咽粘膜增厚,糖代谢增高;脾脏明显增大,糖代谢增高;两侧颈部、腋窝、肝门区、腹股沟区、盆腔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糖代谢增高;综上,考虑感染性病变与血液系统恶性病变(淋巴瘤?)鉴别,建议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及脾脏活检、并结合临床。2.两下肺胸膜下、左上肺舌段炎症。

患者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恙虫病东方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最终临床诊断:恙虫病。

什么是恙虫病?

恙虫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因感染东方恙虫(Orientistsutsugamushi)引起。主要病理改变为内皮细胞破坏和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引起的局灶性或弥散性血管炎。恙虫病广泛地流行于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病原体为东方恙虫,是一种专性的细胞内菌。“恙虫”一词来源于两个日语单词“tsutsuga”和“mushi”,分别表示“小而危险的东西”和“生物”。这种微生物原来叫做“恙虫热立克次体”,但自从发现其基因组成和细胞结构与立克次体不同之后,又重新命名为“东方恙虫”。人进入沙螨的活动场所,如树木丛和草地,若沙螨的蚴虫叮咬人的皮肤后,则容易患上恙虫病。

临床表现

主要累及肺、心脏、肝、脾和中枢神经系统。经过6~21天(通常为10~12天)的潜伏期后,临床上开始出现发热、头痛、肌痛、咳嗽和胃肠道症状。症状轻重不一,取决于宿主的易感性和感染菌群的毒性。临床的典型表现为叮咬部位出现焦痂,局部淋巴结肿大和斑丘疹。叮咬处或焦痂区的肿大淋巴结可有触痛。叮咬处的焦痂是重要的诊断依据。焦痂一开始为小丘疹,逐渐扩大,并见中央坏死,最后形成一个黑痂,周围可见红色的晕圈,看起来就像烟头灼烧过一样,其周围的皮肤发红。有一小部分病人在发病的第二周可出现震颤、谵妄、紧张或颈项强直。需与立克次体病、地中海热、登革热、斑疹等疾病相鉴别。

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病理学表现为软脑膜弥散性或局灶性单核细胞浸润、结节(小神经胶质细胞团)和脑出血;MRI上主要表现为脑膜脑炎、脑脊髓炎改变。

肺部:表现为间质性肺炎、间质性水肿和血管炎引起的出血;以双肺弥漫的网状结节影,肺门淋巴结肿大和小叶间隔线为主要表现。HRCT上主要位于肺下部,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阴影和小叶中心性结节。另外还可见肺实变及较大结节。

腹部:表现为脾大、门静脉周围水肿、胆囊壁增厚和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X线、CT、MRI及PET/CT。

X线及CT检查对肺部间质性病变的诊断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MRI利于患者排除有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PET/CT检查可作为排除其他恶性肿瘤的重要补充手段。文献研究显示恙虫病治疗后,淋巴结及脾脏可显著缩小恢复正常。恙虫病的FDGPET/CT显像有助于对疑似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且尽早进行治疗,为临床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提供有用的信息。

春暖花开之际,在野外草地或公园等玩耍时,注意防蚊防虫!

本文由广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张水花医生提供

全景广州中心医生栏

张水花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毕业于暨南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曾就职于广州中医院影像科,熟悉各系统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对中枢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系统疑难病有一定的研究。

?学术任职: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社会医疗机构质量评估与质量控制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mxfc.com/lbgyzl/15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